为什么上海菜这么“油腻”?

吃货跑到“魔都” , 眼里的重点一定不是黄浦江、田子坊、东方明珠塔、迪士尼乐园 。 他们的目光第一时间会投向哪儿呢?
在菜场门口的生煎馒头摊子上呀 , 在脂香四溢的葱油饼里头呀 , 在甜香可口的糕团里头呀 , 在那一家家给你端出葱烧大排、油爆虾、红烧肉、草头圈子的上海本帮菜馆里头呀!
为什么上海菜这么“油腻”?文章插图
这些“本帮菜”你都吃过吗 。 图/021上海菜主题餐厅
都说江南清丽 , 上海精致 , 而这些令人垂涎的吃食 , 竟大多油宽色重、缱绻甜腻 , 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油、腻 。
很多人印象中“应该很清淡”的上海吃食 , 竟然“又油又甜”?
一、浓油赤酱 , “本帮菜”的灵魂
中国八大菜系之外 , 上海人自创了“本帮菜” , 也就是本地菜的意思 。 从苏南至浙北的这一大片吴语区 , 自古民风民俗、方言口味都相当接近 , 所以从上海的本帮菜里 , 我们能够发现许多苏帮菜、锡帮菜、徽菜、杭帮菜、宁波菜的影子 。
为什么上海菜这么“油腻”?文章插图
上海、苏南、浙江同属吴语区 。 制图/F50BB
苏锡地区口味偏甜 , 杭帮菜吸收绍兴与宁波菜的做法喜用酱油 , 徽菜重油重色 , 这些特点往往能在一道上海本帮菜里看到 。 集大成之下 , 上海本帮菜呈现出与这里的语言一样鲜明的特点:浓油赤酱 , 不甜不欢 。
别看上海姑娘说话“嗲” , 吃起红烧肉来是毫不含糊的:肉要用肥瘦相间的猪五花 , 烧的时候多放糖 , 最好把油都“逼册来”!
一碗红烧肉放在桌上 , 好不好吃瞄一眼就晓得了:颜色红得发黑——那是老抽放得到位;肉块布林布林(blingbling)亮晶晶——那是沾够了糖;汤底上面汪了厚厚一层油——这就是肥肉的油“逼册来”了 。 光吃肉不过瘾 , 还要用油汪汪、香喷喷的汤底捣饭吃 。
小孩放学回家 , 老住宅区各家厨房飘出庞杂浩瀚的香气 , 孩子们的鼻子居然能辨出一二:红烧肉的酱香里掺着炸带鱼的油香 , 油焖笋的鲜香里带着红烧卤鸭的异香;闻着香味一路走进家门 , 吃一筷子老爹炒的腌菜冬笋肉片 , 抱怨今天味道好像不大对头?老爹一拍脑袋:“哎呀!忘记放糖了!”
老爷叔到了晚上总要弄点小酒喝喝 , 拿什么下酒好呢?花生、毛豆、兰花豆都是寻常 , 老太婆要是端出八宝酱丁、爆鱼、油爆虾、卤大肠 , 爷叔保准眉开眼笑:“今天菜蔬好 , 晚上多吃两碗酒 。 ”
这些都是再生动鲜活不过的上海人家的日常 。 家里的冰箱总藏着一碗猪油 , 炒蔬菜、下面条、做汤做点心 , 都用得到;除此之外 , 鸡鸭鱼肉皆可红烧、小炒必须放糖 , 不管是大荤还是素菜 , 但凡做成浓油赤酱的样子 , 就是下酒下饭的好菜 。
十几二十年前 , 各地饮食交流尚不像今日这般密集 , 外地人头一回到上海人家里做客 , 看着菜碗底汪着的油 , 吃着泛甜的菜 , 嘴上不好意思说 , 心底里却总要一惊:都说上海人精致 , 怎么吃得这样油腻?
本帮菜的不少名菜式 , 也都一贯重油重糖 , 譬如颇上得席面的响油鳝丝 。 听听这菜名儿 , 就知是个重油的菜色 。 响油鳝丝要用到两遍油 。 第一遍 , 热锅入猪油 , 下鳝丝爆炒 , 加酱油、白糖、黄酒焖熟 , 收汁装盘;第二遍 , 色拉油烧热“滋啦”一下浇在鳝丝上 , 上桌时油还兹拉作响 , “响油鳝丝”因此得名 。
最百搭的八宝辣酱 , 也最是有趣 。 它叫辣酱 , 可又不那么辣 , 仍是一贯的酱香与甜鲜并存 。 酱丁们被汁紧紧裹住 , 红呼呼黑搓搓上来一大盘 , 筷子向一堆难辨真容的酱丁里头伸去 , 可能夹到豆腐干、茭白、肉丁 , 也可能夹到虾仁、鸡胗、香菇……总之是下粥配饭拌面的利器 。 这道菜吃到最后 , 照例碗底汪着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