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二 )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对于很多儒生不明白圣人所留之作,又或者是为什么后来的儒家弟子无法成圣,归根结底的就是,这些儒家弟子只知道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知到用内心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只要能时时刻刻的保持致良知,那么所有人都能成为圣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最核心,不管是孔孟还是荀子又或者是王阳明,在他们的思想当中,我们都能看到修身。修身是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修身不仅仅修的是道德,最重要的还是修心,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其实致良知这三个字虽然看起来很深奥,但是如果细细的品鉴下来会发现,能不能致良知最主要的还是能不能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致良知当中,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自己能做什么样的事,做到知己才能战无不胜!并且不断的反思自己是否能力不足的方面,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不断的致良知当中,认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至圣之路。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在王阳明和其弟子留下的著作《传习录》当中,记载着这样一则小故事,王阳明在贵州教授百姓知识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对父子。父子两个人关系不和,经常会吵架,父亲认为自己是对的,儿子认为自己也是对的,所以为了争个对错,父子二人就找到了王阳明给做评判。没想到王阳明连事情的经过都没有了解,只是对父子二人说了一句话,父子二人很快就冰释前嫌,再也没有吵架过。王阳明告诉两个人:“舜帝一直认为自己不孝顺,所以舜帝就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询问自己是否能够更加孝顺,因为舜帝知道父亲很爱他,总是感觉他孝顺父亲的还不够,就这样舜帝越来越孝顺。”在我看来,良知更像是心中的是非观念。致良知就是不断的问询自己心中的是非之心,不断反思自己做的是对是错。在不断的思考自己错误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中加以学习,明白更多的道理和做人的是非。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古代哲学理念的发展如果一说到古代的哲学理念的起源,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景象。孔子墨子的先秦大家争夺主流思想的盛大场景。但是真正的哲学思想的起源还要早的多,实际上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是殷商时期的哲学思想只是一个萌芽而已,哲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了区别这一类的哲学思想,我们通常叫他“上古哲学”。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才得到大力的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才真正成型,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也被叫做诸子哲学,诸子哲学和上古哲学被统称为先秦哲学。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纷纷成型。其中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最。而儒家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是自从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哲学思想从诸子哲学的成型期,随着之后几千年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之后的这段时期在哲学思想史上被称为封建哲学。当然封建哲学也是经过几千年慢慢的发展成熟的,从秦朝的法家思想,到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思想,杨雄的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观念。再到之后的宋朝的“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再到王阳明的随物致知,致良心等等。哲学思想通过三千年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文章插图
“致良知”所带来的改变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以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王阳明发现的了“致良知”之后,如同获得世间最稀有的宝藏,如同马克思当时发现的唯物主义原理一样,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当时一个划时代的产物,“致良知”的出现改变了儒家思想给大家带来的普遍印象。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段崭新的儒家思想,让高大上的“程朱理学”通俗化的变成了“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