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经筵,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通俗的说,经筵相当于现代的演讲,不过经筵是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这样的讲学形式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到了宋朝才开始叫经筵。历代朝代对经筵的重视程度要数明朝,明初几任皇帝都勤政好学,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上书请求下,经筵在明朝开始制度化与正规化。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文章插图
与现代的演讲差不多,能够成为值讲者必须也是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实践者或者被众多人信服的思想家,相当于现代的教授级别的人物。给皇帝值讲,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能够在皇帝表现自己的才能,这可是一个升官的好机会,也能从侧面证明值讲者在政治、学术、道德方面的优秀。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文章插图
既然说到值讲者,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要说一下申时行,虽然他不是万历皇帝五个蒙师之一,但是他担任的功课最多,而且负责皇帝就读与经筵。万历皇帝出于对申时行的尊重,几乎每个月都会赏赐他一些礼物,有时候礼物虽不贵重,但皇帝对于他的重视却能够体现无疑,从此可知值讲者如果称职,会得到皇帝的无限青睐。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文章插图
经筵既然是为帝王讲学之用,富有仪式感的程序自然也是必不可少。在明朝,春秋两季气候温暖之时每月三次的经筵就开始了,朝廷内六部尚书、左右御史、内阁大学士以及有身份的朝中大臣都要参加。经筵一般在早朝结束之后开始准备开始,皇帝率领有将军组成的20人护卫队首先到达,在这样的场合,将军们是不允许穿上战甲而是要穿着袍服,但为了保护皇帝还是可以携带武器的。明朝的经筵之所一般是文华殿,皇帝面南而坐以后传唤百官开始进入,然后是行君臣之礼。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文章插图
鸿胪寺的官员把书案放在御座前,专供皇帝圣鉴,而值讲者的书案则在皇帝的数步之外,其他的官员分别站立在书案的左右。当然,这么富有仪式感的经筵,站立在书案两侧的官员也是讲究对称的,皇家的礼仪不管别人觉得有没有用,反正官员们的站立必须讲究对称,不能像市井百姓赶大集一样,随便站立你一言我一语的随声附和。经筵前一日已经把值讲者的讲义用楷书写好放在书案之上,待到经筵之日,主持官员呼唱之下,两名身穿红袍讲官与两名蓝袍的展书官分别出列在书案的左右,一边一个将官一个展书官,听这两种官员的名称也知道有两人负责演讲,而另外的展书官则是负责展开书案上的讲义,用铜尺压平,以方便演讲者使用。左边的将官先演讲的话,左边的展书官就出列先翻书,以此类推。讲完以后,讲义恢复如初,将官与展书官退回原位,然后再换另一边的将官与展书官上场。当然,左右将官演讲的内容不尽相同,左边将官负责讲授“四书”,右边将官负责讲授历史。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
文章插图
在明朝一次经筵的大半天时间,在演讲的过程中只有讲官可以讲话,包括皇帝在内只能安心听讲,而且必须都是仪态庄重的听讲,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表现出任何不庄重、不注意仪态的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出现,将官就会立刻停止演讲,转而朗诵将官重复不断的朗诵这句话,直到皇帝自己发现不庄重仪态并且改正过来以后才恢复如初。上面我们说过经筵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为什么要有仪式感?其实仪式感与我们现在的形式化是差不多的事情,用仪式感的行为去强化事情的重要性,也让深入其中之人深知事情的重要性。
从明朝经筵入手聊一聊古代帝王的这种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