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比较传奇的国度,抛开历史的因素,它的崛起值得每一个民族进行反思和借鉴。从表象来看,日本在文化上与中国是一脉相承的,受到了中华文化圈深远的影响;而在近代的改革上,又毅然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策略,成为了当时后起的强国。但是,如果仅仅认为是外来的影响使得这个民族得以壮大,那是荒谬的。
文章插图
从日本两次改革的实际走向来说,真正让其成为世界强国的,是其民族自身强大的适应性。从“衣服无针功”到幕府模式先来说一下日本国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从历史的倾向性来看,更大的可能是这个地区本来就有原住民。“徐福东渡”的传说虽然流传广泛,但除了这一个传说之外,并没有直接地证据证明徐福到达的地方就是日本。反而是从《三国志》的记载中,我们会发现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三国志·魏书》中记载: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曲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这一段文字讲述了三国时期的魏国曾派遣使臣前往日本,所见到日本人的装着。男子把自己缠得像木乃伊一样,女子的衣服大概就是床单中间掏个洞,然后套在头上用以蔽体。这样的服饰和《山海经》中曾经记叙日本“衣服无针功”的描述非常吻合,可以互证。
文章插图
那么,如果早在四百多年前,徐福就已经达到过日本,那么日本的服饰文化应该不至于差到如此程度。所以,中日之间的交流,有明确记载可寻、可信的,应该就是在三国时期。但由于这一时期交通不便,中国国内战乱频仍,直到隋唐时期,中日间的交流才逐渐稳固下来。而日本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大量输入中国文化。而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那一段时间里,是如何看待中华文化输入的。当时日本处于“飞鸟时期”,执政的是圣德太子。因为国内天皇和权臣“苏我氏”的冲突爆发,执政的圣德太子决定向更为发达的中国进行学习,改革土地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等级制度。所以,创建了“十二冠制”、“十七条宪法”等等内容,重新订立日本国内的等级关系,模仿当时刚刚出现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同时借口向新罗发起战争,训练了一支听命于天皇的新式军队。在民间又与佛教达成了非常多的便利协议。
文章插图
在此之后半个世纪,日本国内权力冲突更加激烈,群臣联合清除了权臣“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施行“大化改新”。这一次改革的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到唐朝的影子,甚至连唐朝在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也学去了。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日本也开始在国内施行“租庸调”的赋税制度,照搬了唐朝的做法。简单来说,“租庸调”就是收税方式的变革。“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以家庭为单位,向国家缴纳粮食称为“租”,缴纳“棉”、“布”等物资叫做“调”。而“庸”是指徭役,如果不想去参与徭役,可以用钱财代替,这就是“庸”。同时,有鉴于日本国内之前权臣和天皇的争斗,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显对政治体制有更多的侧重,但地方权力却明显过大,这和中国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走向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可以认定,日本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中国唐朝时期的制度。在这一个世纪中,日本对于中华文明的吸纳是全盘接入的,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照搬唐朝时期的各项制度。这种行为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文章插图
中国的各项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唐朝时期的社会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衍变而形成的,属于自然过渡。但是日本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它只是将看似先进的制度直接写入了自己的社会,并不具备运行这些制度的基础。日本的成功也就在于此,它适时地关闭了中日交流的渠道,开启了自身社会容纳、吸收、摸索的过程。也就是说,关闭中日官方的交流,并不是简单地“自大”行为,而是迫于时事的需要,日本的社会已经不能再接纳新思潮的冲击,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所以我们看到,曾经有新罗的使臣因为身着新式“汉服”而被日本驱逐出境的记载。这种荒诞场景的出现,其实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的一种自救行为。在外来冲击减弱之后,日本这一民族的智慧也显现出来,他们改造了中华传入的文明,有一些甚至会感觉很好笑。
- 让人胆寒的“凶残”冷兵器,小日本忍者镖垫底,大中华奇兵刃称雄
- 用滑板画水墨、用布贴在滑板,这两个日本滑板先锋的脑洞到底有多大?
- 日本90代奶奶制作的剪报画,年龄从来不是爱好的阻碍
- 日本有百鬼夜行, 英国有吸血鬼, 中国有什么?
- 最能代表日本工匠精神的几个品牌(下)
- 抗战时期,日本究竟盗走了我国多少文物?网友:可以买下几个日本
- “二简字”推广效果奇佳,为何却被政府废止?专家:快成日本字了
- 扮演潘金莲最好的演员,不是王思懿,而是一个日本人
- 这件事在中国是禁止的, 在古埃及日本却是习俗, 现已尝到苦果
- 你的人生慌乱不堪,根源是得失之心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