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徐坚在《初学记》中即说:“海中山曰岛 , 海中洲曰屿” 。〔9〕海洋中岛屿山峰 , 是非常明显和可靠的导航目标 , 古代海员“皆以山为标准”〔10〕 , 来决定船舶的行止及航向 。通海河口的地形变化对航行安全度影响甚大 , 沙洲堆积 , 航道变异 , 海船出入时有搁浅之虞 。唐人对此现象已有察觉 , 如梁肃曾在《通爱敬陂水门记》中写道:“当开元以前 , 京江崖于扬子 , 海潮内于邗沟 , 过茱萸湾 , 北至邵伯堰 , 汤汤涣涣 , 无隘滞之患 。其后江派南徙 , 波不及远 , 河流浸恶 , 日淤月填 。”〔11〕
(二)
天文定位导航萌芽
唐代的天文航海技术 , 基本上仍处于天文定向的导航阶段 。这种天文定向导航 , 只能使海船进行沿岸航行 , 或惯常的较短距离的横渡海口、海峡航行 , 如横渡东海、孟加拉湾口 , 尚不能支持海船在大洋腹地作连续几十天的远跨度航行 。因为天文定向只能使海员观测天体来辨别本船的航向 , 而不能在毫无陆标观测的海洋环境下判别本船所在的地理位置 。故而 , 其时远洋航行能力尚未达到横渡大洋的水平 。
但是 , 从某些唐代文献考察 , 天文定位的航海技术萌芽或已开始露头 。如沈佺期在题为《度安海入龙编》的诗中 , 即有这样两句:“北斗崇山挂 , 南风涨海牵 。”唐代航海者似已懂得通过观测北斗星的高度进行定位导航了 。
当时在航行实践中应用的测量天体高度的技术 , 大约是一种较为模糊的估计方法 , 如上述之据北斗星与崇山顶部间的距离 , 可大略估测航船所在纬度区域 , 这是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原始的天文定位方式 , 尽管它缺乏较为精确的定量方析 , 但是对于一位阅历丰富的海员来说 , 无疑是一种颇具价值并使用捷便的导航手段 。
或许在航海天文定位观测仪器方面值得推敲的是“唐小尺” , 据考 , 其“出于隋炀帝定梁表尺之制 , 梁表尺本为测影表者 , 故唐因隋大业之小制 , 定其尺为测晷景之用” 。〔12〕唐小尺制 , 广泛应用于民间 , 每寸相当今公制2.52厘米 。如航海者引臂握尺进行观测 , 以尺的下端平切水线 , 以尺的上部刻度视接北极星辰即可大略推算出海上南北里程的变化数值 , 亦即粗糙地估计出观测时的大致纬度 , 从而决定下一步本船应取之正确航向 。
(三)
季风航海技术趋于成熟
近海与远洋航行 , 主要的船舶驱动力是海风 , 特别是根据季节变化定期而至的季风 。唐代对季风的规律性的认识已比前代有了新的提高 , 开始将一年中定期而至 , 并与节候及航行活动悠悠相关的季风称为“信风”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 , 当时的中国航海者对北起日本海 , 南至南海的季风变化规律已有正确的认识 , 并成功地应用到航海活动中去 。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 在夏末秋初的台风盛行期间 , 唐船基本上锚泊停航 , 这可能反映了中国航海者对于像台风之类的灾害性气象已开始有所防范 。关于台风 , 从古文献来看 , 最早提及它的是南朝刘宋人沈怀远 , 他说:“熙安间 , 多飓风 。飓风者 , 四方之风也 , 常以六七月发 , 未至时 , 三日鸡犬为之不宁 。一曰惧风 , 言怖也 。”〔13〕所谓四方之风 , 即指台风来时 , 风向有连续转变的现象 。
到唐代 , 中国人已注意到台风发生的主要海区 , 并对其气象征候已有进一步了解 。如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卷上曾说:“南海秋夏间 , 或云物惨然 , 则其晕如虹 , 长六七尺 。此候 , 则飓风必发 , 故为飓母 。”这说明 , 唐代水手恐怕已具有一定的根据断虹、断霓或赤云来预测台风的能力 。另外 , 唐代也有将台风称为“??”的 , 如沈佺期就有诗反映过江浙沿海的台风 , 说“??萦海若 , 霹雳耿天吴”〔14〕 。海若者 , 海神;天吴者 , 水神 。柳宗元诗《岭南江行》中有句“飓母偏惊旅客船” , 可见台风与航海的关系甚大 。唐人对台风的认识 , 是唐代气象航海水平日益提高的反映 。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双厨狂喜”,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八办,你pick哪一个
- 隋唐4战神不逊于李元霸,却被人忽视,最狠的能1招放倒李元霸!
- 古代快递业的里程碑:魏晋颁布《邮驿令》
- 南通海门张謇“实业报国 教育兴邦”特展直播开场
- “黑石号”特展彩蛋
- 隋唐真正好汉,并不是秦琼,以下就是隋唐当中的三个半好汉了
- 隋唐第十一条好汉,被亲妹整成残废还死于其算计,真是悲催到家了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绘事春秋
- 隋唐第五条好汉伍云召和他的族兄,居然都被同一种动物收割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