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鹘船复原模型
对于中国唐舶远航之盛况 , 外国学者和旅行家们的古代文献与著作中多有涉猎 。意大利学者菲勒斯在《中世纪的中国和非洲》一书中说 , 中国大约从公元600年开始 , 就建造了具有五层甲板的大吨位帆船 , 体积很大 , 抗风浪能力很强 。
由于中国海船大 , 航行安全度高 , 因此 , 日本学者桑原藏在《蒲寿庚考》中说 , “唐代五代间 , 阿拉伯商人东航者皆乘中国船”;如果中国船未到 , 他们甚至宁可等待 。唐代中国海船称雄印度洋 , 由此可见一斑 。
二、航海技术全面成熟
(一)
地文航海技术新进展
古代航海中 , 地文定向与定位是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导航技术 , 也即通过对所途经陆标的观测和辨认 , 来确定本船所在的地理位置 。
唐代的这一航海技术出现了新的重大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① 具有早期航路指南性质的文字记载已开始见于史乘 。所谓“航路指南” , 是一种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指导船舶安全航行的技术手段 , 它对航行过程中相关的航期、航线、地文、水文诸方面的情况(如安全航道、锚泊避风场所、碍航危险物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 。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史看 , 唐代海员虽尚未拥有全面翔实的航路指南 , 但其中部分雏形已开始出现 , 从而为宋代做好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
从贾耽所述的“广州通海夷道”可知 , 当时对远洋航海活动中某些区段的航向、航距与航期已相对明确 , 如“广州东南海行 , 二百里至屯门山 , 乃帆风西行 , 二日至九州石” 。其中 , 对有些区段航程与航期的记载 , 已精确到“半日” , 如“古笪国又半日行 , 至奔陀浪洲” 。这较之西汉时代班固所记的“汉使航程”中动辄“船行可五月”“可四月”之类的模糊记载 , 已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 , 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 , 已开始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 , 如“占不劳山 , 山在环王国东二百里海中”“诃陵国 , 南中洲之最大者”“提?国 , 其国有弥兰大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 贾耽已首次记载了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 , 如“提罗卢和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 , 夜则置炬其上 , 使舶人夜行不迷” , 其重大的航路指南价值已不言而喻了 。这些文字记载表明 , 当时中国人的远洋航行活动已相当稳定了 , 从甲地至乙地 , 中间途经哪些区域已有清楚的走向指示 , 航行活动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明确性 。
② 在测量海岸或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离与高度时 , 已有较为精确的数学计算方法 。早在汉代 , 中国人已发明运用勾股关系与相似原理进行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 , 但真正应用于海上陆标计量实践 , 则始于唐代李淳风所注的《海岛算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中说:“今有望海岛 , 立两表齐高三丈 , 前后相去千步 , 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 , 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 , 人目着地取望岛峰 , 亦与表末参合 。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这道计算题中 , 有直角三角形的勾、股线长度 , 通过不同位置的观测数据变化 , 也即通过“重差法”的计算 , 即可得出观测位置与前表的距离 。
毫无疑问 , 《海岛算经》中的“重差法”计算 , 对于后世航用海图中地形的测绘与航距的确定 ,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
③ 对海岸地形与海洋地貌的辨认知识日益增多 。对海岸地形与海洋地貌的辨认与分类 , 是地文航海的重要技术基础 。唐代 , 由于远洋航海业繁荣 , 因此对于海岸地形与海洋地貌的知识较前丰富 。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双厨狂喜”,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八办,你pick哪一个
- 隋唐4战神不逊于李元霸,却被人忽视,最狠的能1招放倒李元霸!
- 古代快递业的里程碑:魏晋颁布《邮驿令》
- 南通海门张謇“实业报国 教育兴邦”特展直播开场
- “黑石号”特展彩蛋
- 隋唐真正好汉,并不是秦琼,以下就是隋唐当中的三个半好汉了
- 隋唐第十一条好汉,被亲妹整成残废还死于其算计,真是悲催到家了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绘事春秋
- 隋唐第五条好汉伍云召和他的族兄,居然都被同一种动物收割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