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研讨|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④:火器时代的护甲与战车( 二 )


金军以弓箭为主要投射兵器,女真弓是反曲复合弓(compositerecurvedbow),提倡以精炼重箭头破甲,所用的锋镝长逾3寸(约10cm),材质精良,锐利无比。不过,金军弓箭的有效杀伤距离短,仅30步(约46.8m)。明军火器在射击距离上远胜金军弓箭,大将军炮射程达400步(约624m)以上;其次为佛郎机,射程300-350步(约468-546m);鸟铳为100步(约156m)之外。如果金军拘泥于先前野战大获全胜的经验,以铁骑突击沈阳、辽阳这种工事完备、火器众多的坚城,从600米外冲锋到距城墙40米,要经历数轮密集弹雨的洗礼,却毫无还手之力,无疑会伤亡惨重。
可是,金军在沈阳、辽阳战役一反铁骑驰射的战法,改用步、骑结合的战术,以绵甲军操作战车当先进攻。绵甲军装备的主力战车在宁远之战前,足以抵御明军的大部分火器。明军唯一能够摧毁战车的兵器便是大炮,但限于各种原因无法扭转战局。辽阳之战,明军凭借新铸造的“吕宋大铜炮”一度遏制金军战车的锋芒,但数量不足,且难以维持高频次射击,难以阻止金军抵近营垒。
由于坚固的战车足以抵御大部分明军火器,绵甲军身披的绵甲亦可抵挡鸟铳和箭矢的攻击,事实上抵消了明军引以为豪的火器优势。金军精锐弓箭手藏匿车上,靠绵甲军推行,穿越重重障碍和明军火器的优势区域,直抵阵地前沿,以精准的射击压制明军火力,殪毙将校,掩护绵甲军摧毁工事,令其阵脚动摇,再投入精锐骑兵夹攻,使之土崩瓦解。金军依靠此种战术,横扫沈阳、辽阳和广宁,明朝慑于女真兵威,一度打算放弃山海关外各城。
天命八年(天启三年,1623)英明汗改革兵制,设立“黑营”(sahaliyaning)与“汉兵”(nikanicooha)将火器普及全军,并继续完善绵甲军的攻坚战术。金军经重编后,已是兼具步、骑、炮、辎的强大军队。可是,本次军制改革的成果因金国内部愈演愈烈的民族矛盾而未竟全功。皇太极上台后,皇太极在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重建汉兵(nikanicooha),配备绵甲、火器和战车。从天聪七年(崇祯六年,1634)开始,绵甲军成为汉兵的正兵。崇德二年(崇祯十一年,1638)重整乌真超哈后,olbo逐渐取代olboiniyalma/olboicooha,成为绵甲军之名,汉字写作“敖尔布”“或鄂尔博”。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设立八旗汉军火器营,每个汉军佐领设有2名敖尔布,负责在鸟枪队伍前扛抬鹿角木,掩护鸟枪手施展荷兰式的排枪齐射(volleyfire)战术。这个兵种一直存在到清末,可谓与国同休。
然而,金国的战车时代却因为明军的火力升级而迅速结束。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1626)英明汗率军西征宁远。守军配备12门红夷大炮,其中11门是发射12磅(约5.44kg)实心弹的“半蛇铳”(demi-culverin),攻击战车、挨牌如摧枯拉朽。天启七年至崇祯九年(1627-1636),关外明军经历两轮军事改革,使明军换装大批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欧洲军队的主力火器,包括“大蛇铳”(culverin)、“半蛇铳”(demi-culverin)、攻城炮(pedreros)与重火绳枪(musket),迫使金国战车退出战场。
另一方面,皇太极在辽东战场的两次决战,即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会战中,积极谋求新的克敌制胜之法。他在大凌河围攻明朝援军时,因明军步兵阵脚不乱,以大炮、火箭射击明军。松锦决战时,清军完全依赖统帅精心谋划、各兵种彼此配合,充分发扬骑兵在运动战的优势而获胜,嗣后扫荡松山、锦州、塔山和杏山各城时,则由炮兵作为攻坚矛头。汉兵/乌真超哈属下施放红夷大炮的炮手与八旗的精锐骑兵是皇太极在决战中赖以克敌制胜的铁拳,彻底取代了绵甲军和战车的战术地位。崇德元年十二月,清军大举进攻朝鲜,乌真超哈携带战车渡过鸭绿水。这是清军最后一次投入战车作战。清(金)军的战车时代就此落幕。
云研讨|军事体制与王朝运行④:火器时代的护甲与战车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