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三 )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弗尔斯特通过创作一系列装置作品“房间”而出名,略带忧郁感的作品“房间”将画廊转变为一个反映人们内心世界及心理状态的场所,极少家具装饰着“房间”:镜子、软椅、椅子、地板上的床席,固定在墙上的没有加框的相片,给人一种简约的空白感,营造的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氛围,而微妙的摆设则预示着在此种情形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关系艺术在中国
虽然“ 关系艺术”和“关系美学”的理论并没有系统地引介到国内,但国内一些先锋艺术家与策展人的探索,也逐渐让中国人对关系艺术有所接触与了解。比如,在2004 年西安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什么艺术展”上,艺术家准备了一大桌食物和一堆糖果让观众“吃艺术”。又如2005 年由王梃、何利平策划,在成都一个大草坪上,41 位男女组合成电子邮件代码“@”,并按照“多米诺”方式依次连续倒下。还有白宜洛用一千多张证件照拼接而成的作品《人民》,体现了这样一种艺术思想:如同照片的缝合,艺术应该起到“连接”人民的作用。凡此种种,无不有将艺术理解为“产生社会新连接”的倾向。
 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文章插图
“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展”现场 今日美术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关系”概念也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命题。2011 年,今日美术馆就策划了一场名为“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意在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策展人姜节泓以书信作为一种策展实践的方式,与参展的12 位中国艺术家分别建立电子书信往来,来探索、开启和评估一种新的“关系”,从而反思策展与艺术实践的方法。
当然,关系艺术目前仍处于探讨阶段,一些艺术评论者也曾对其提出过各种质疑。目前,关系艺术的美学观点仍有一些欠缺完善之处。它仍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纲领,而没有成为一种艺术运动。但关系艺术反映了公共关系和人际交流在这一代艺术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视为不断突破艺术边界的当代前卫尝试,这些无疑值得肯定,同时也需要更多后续力量的加入,作出进一步的探索,才能让关系艺术迸发新的生命力。
-END-
今日编辑 里木
原文刊载于《收藏/拍卖》杂志2020年12月刊
 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