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二 )


缝合社会的裂隙
在关系艺术中,观众可能被艺术家邀请边吃东西边交流,也可能被邀请一起坐到一块描绘童话世界的地毯上看书,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纳入作品的范畴中,同时,作品邀请观众参与到新型社会关系形式的创建上来。
一般的关系艺术还是利用传统的展览空间,而一些关系艺术家如皮埃尔· 于热和詹斯· 哈宁等则走得更远,声称艺术是一种“渗透”,艺术不应该仅仅存在于传统的美术馆和画廊中,而是要以溢出的姿态直接“渗透”到社会现实,走向“ 真实世界”,比如,以艺术走向街头的方式进行社会介入。哈宁就曾在丹麦哥本哈根广场播放一些土耳其玩笑(Turkish Jokes),其用意之一,是要反对北欧社会愈演愈烈的种族主义,创造和谐共处的族群关系。因此,关系艺术不仅致力于转换展览空间,也力图变换都市特定的日常空间的功能。基于这种转变,关系艺术因此不再创造具体的艺术物品,而是构建情景和遭遇,通过艺术作品激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品成为了社会交流的“中介”。艺术不再试图回应商品和符号的泛滥问题,而是回应社会连接缺失的问题。正如布里欧所说的那样:“通过不多的工作,艺术家填补了社会的裂隙。”
 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文章插图
多米尼克· 冈萨雷斯- 弗尔斯特,《房间》
空间经过巧妙的布置,让观者自由体会、畅想
关系艺术与此前的艺术形式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它通过反复提倡“协商”与“共存”。概括来说,尽管关系艺术采用了艺术介入社会的手段,但关系艺术不再像以往前卫艺术那样激进地去对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而是通过局部的社会介入,不断地去建造新的时空关系或人际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商、交流、共识、思考等。简言之,关系艺术是一种温和的介入模式。
其次,关系美学不再执着于倡导艺术融入生活。关系艺术是要在现存社会与人际关系的“裂隙”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因此,关系艺术是具体的、进行性的、流动的。让艺术离开高高在上的审美王国。总之,“关系艺术”认为艺术的作用在于缝合,在于创建社区情景,以此创造和发展社会连接的新形式。总体看来,“关系艺术”是一种建造社会和谐共识的“共识艺术”。
 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文章插图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No.15》
将展览转换为“关系”的场景
提拉瓦尼亚(Rirkrit Tiravanijia)是布西欧十分欣赏的一位关系艺术家。1992 年,提拉瓦尼亚在纽约举办过一场名为“Untitled(Free/Still)”的里程碑式的展览,将展览画廊转变成一间免费供应米饭和泰式咖喱的厨房。提拉瓦尼亚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个野炊用的煤气炉,一个煮锅,一些稠汤,组织了一份30 人的自助餐。参与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谈。艺术家意在促使参观者参与行动、对话与集体讨论,这也是提拉瓦尼亚坚持用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方式创作,他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聚会的过程、人们的交流、包括笑话、尴尬、品尝食物的快乐都成为整个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文章插图
 人与人的关系也能产生艺术吗?
文章插图
瑞奎· 提拉瓦尼亚(Rikrit Tiravanija) 在展览现场通过野炊的形式,让观众参与进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多米尼克· 冈萨雷斯- 弗尔斯特是一名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大多反映都市生活,精通于影像、摄影、装置、网络艺术,建筑设计更甚是时尚设计,以影像、装置、光线、摄影、电影、颜色、文字、声音、空间环境和日常用品等创造出一个个综合性的、能够与观者产生互动的展览,作品诗意、唯美、叙述性强,常常创造一个“场景”或“环境”,“诱导”人们去想象或回味,以唤起人们深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