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精选︱王一樵:宫廷小人物的上升之路

日夜有重兵把守的紫禁城能做到滴水不漏吗?清朝的“快递员”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时常在各种影视作品中看到太监、宫女、守门兵丁、驿递差役等生活在宫中的小人物,这些宫中人的日常生活其实在宫廷档案文献中皆有记载,他们的生活丰富而多采,不仅有宗教寄托,也有喜怒哀乐,甚至有人逃离宫廷、另觅人生。
曾担任台湾海洋大学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学院讲师的明清史学者王一樵,近期在澎湃问吧回答了网友们关于古代宫廷小人物的相关提问,私家历史栏目特将部分问答摘录整理,以飨读者。
小人物的上升之路
TongY:你好,请问宫廷内部人员分工是否有类似当代的制度化体系呢?
王一樵:
感谢朋友们的提问,科层制度体现在内廷宫人相关机构建制的很多层面。这既是一种官制建制的层级,也是为了实际上的职能运作。简单来说,明代宫人因事获罪者不少,加上永乐皇帝因靖难大杀宫人。世宗皇帝对待宫女较为苛责,以及神宗皇帝在位时时有任意处罚宫女,大加责罚之事。因此,明代宫女与女官虽在记载中,明初时有念其年老,护送返回故里的记录,也有特别放归宫中朝鲜妇女回籍的事例,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宫人因事得罪,难以保全性命的不幸故事。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参考史语所邱仲麟老师的论文。
这一些事例提供我们一个侧写,宫人的生活并不容易,需要一整个有效的群体才能有效运作,并维系着宫廷日常生活的基本运作。透过史料记载,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明廷中宫女们有着比较显著的向上流的具体现象。明代宫廷之中,拥有较丰富的知识以及较为出色的能力,例如读书识字等等,可以说宫中女官们是向上晋升的重要条件。宫女们,甚至是包括太监在内,我们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宫中人经由持续学习,培养专门的智识与才能,进一步爬上内廷职位的顶峰。若就宫女与宫中女官们而言,由于工作能力受到朝廷的肯可,较为年长的女官们便有机会成为宫中的资深宫女,文献中有时称之为“内廷姥姥”,一般称之为“姥姥”,也有写作“老老”或是“婆婆”、“老太”。其中,职司服侍皇帝,每天清晨为皇帝栉发梳头的老宫人地位最是尊荣。清朝沈元钦曾经在《秋灯录》写道:“宫女与帝栉发者为最尊,称:『管家婆』”。这些管家婆婆们的职务是在宫中各殿服务,平时约束各宫宫人的言行举止,地位尊荣。就连服饰上也有区别,地位较高的“大管家婆子”的装束上,则是发髻盘于顶上,两旁装饰金珠钗钏,再于一端用黑纱罩盖,用来与宫中妃子们有所区别。这一些科层的分化,虽然散见于各种文献,但也体现了内廷宫人的职能运作情况。这是关于朋友们提出的问题中,比较详细的一些的细节与解答。
小兔兔:请问您,宫里的小人物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呢?例如厨师、档案管理、采买?
王一樵:
明代在内廷设馆教育内监中官,宣德年间之前只有零星的记载,相关的建制也不甚明晰,梁绍杰先生曾经撰文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与考订。明代内监的教育方面,比较详细的记载是在明宣宗之时。宣宗于内府设立书堂,内侍于此接受教育培养,提高其学识水平,并以此培育一批服务于内廷、直属于君王的心腹与机要人员。
另外,英宗正统年间,太监王振则是于司礼监中也设立了书堂,用于培训内监衙门的办事人员。包诗卿先生曾撰文相关讨论其中的不同。朋友们可以参见梁绍杰、包诗卿先生的学术论文。(包诗卿《明代宦官教育新析》,《史学月刊》(2013),第10期,页46-54。梁绍杰,《明代内书堂的设立与祖制》,收于李焯然编《赵令扬教授上庠讲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
问吧精选︱王一樵:宫廷小人物的上升之路
文章插图
《大明风华》中的高品阶的内监
小人物与大人物
衣长衫薄:老师好,请问明嘉靖时期“大礼议”事件中有哪些小人物起到较大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