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假象上海连绵的炮火,国内是已经倾塌的半壁江山,萧红满目惆怅无处抒发,只能寄情纸笔,写下了这本《呼兰河传》。
文章插图
这本书创作用时三年。三年,对于作家来说,并不算很长,张爱玲写书曾经有过三十年才完本的记录,萧红的三年也因此好像并不算惹人注目,但是实际上,在《呼兰河传》从诞生到完成的这三年中,萧红经历的痛苦实在是太多太多,爱别离,恨生死,她在这三年怀了孕,但是却也与孩子的父亲分手;为了生下这个孩子她独自前往重庆,命悬一线换来了一个死胎;她又结识了新的爱人,飞往香港生活......短短三年,对于萧红来说,却像是漫长的快要过完一生。
茅盾为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作序的时候,写了几乎洋洋洒洒的五千字,但是最为人知的,还是那感叹萧红此生坎坷的28个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一言以蔽之,在萧红的人生中,总是寂寞的。因此她似乎将自己的寂寞和不甘都凝聚在了笔尖,最终才有了这本《呼兰河传》。
文章插图
不像是当时和现在世面上个流通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一样,《呼兰河传》很难归类。你可以说它是自传,小说,散文,抒情诗,但是很难用其中一个具体的形容去形容这本书。
无论如何,萧红的文字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带着读者很轻松的就进入了书中的呼兰河城,风景、事物、人、事物都让人刻骨铭心,而萧红的野心却也远远不止表述呼兰河的风光,因为在她看来光描绘肖像是不够的,她想探索隐藏的事物。
观摩整本书,自传部分其实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分,因为那是呼兰河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地方。在这个部分,读者们可以看到栽种满了植物和树木的后花园,四季在这里交换,她和她的爷爷在花园里劳作。
这些光是听起来就已经觉得无比温暖的言语,不仅仅是她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后来的不幸与悲欢离合中,她所能回忆起的最亲切、最温暖、最渴望的情感。萧红用生动的儿童语言,描绘出平易近人、生动多彩的画面。读起来,好像四五岁的孩子能听到爷爷慷慨温暖的回答和断断续续的笑声;就像在花园里闻花,看植物挂着各种水果。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捣乱比帮忙多。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见了笑疯了;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后园在小萧红眼里,天高地广,“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这是萧红的童年,阳光、鲜花、青草地,这是每个孩子梦开始的地方。
文章插图
在漫长的冬天里,当大地因寒冷而开裂时,萧红不得不转向室内探险。她把祖母和母亲家里都细细的打量一番,最终把储藏室里的旧东西都掏了出来,又把手提箱里的东西都掏了出来。
这些陈旧的物件可能是大人眼中的废料,但是却是小小的萧红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孩子总有千奇百怪的办法去琢磨思考这些物件,发挥出最大的用处,这便是童年时期的创作力,只是好景不长,很快,这段好时光便开始有些悲欢离合了。
【 寂寞|《呼兰河传》:茅盾亲自作序,写就一代名家心酸苦楚】在祖母的葬礼上,家里来了很多很多的宾客,包括四五个年龄更大的孩子。萧红跟着他们出了院子,到了街上。她开始第一次见到家门以外的世界,原来除了祖父的后花园,还有那样四四方方的一番天地。
- 梁晓声《论寂寞》
- 李白写下一首最孤独的诗,原来孤独不是寂寞,是灵魂深处的无奈
- 15岁就写出六千字小说的铁凝,为什么没获得茅盾文学奖
- 萧红《呼兰河传》: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
- 上官婉儿已四十多岁,但是仍然不甘寂寞,结果连自己的小命都丢了
- 沈从文中年割腕的背后:和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将一生过成了寂寞
- 季羡林:错过了黄昏,便错过了她的寂寞和美丽
- 爱唐宋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诗词:老翁寂寞正难耐,骗子应时电话来
- 一帘幽梦,装点纱窗,放逐的是寂寞,弥漫的是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