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元三|节气·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大阳到达黄经270°,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日影最长的一天。我们在晚上抬头看北斗七星时,会发现其斗柄指向北方。冬至过后,白昼慢慢变长,夜晚渐渐缩短。
 初元三|节气·冬至
文章插图
冬至一到,便进入了“数九寒天”。
自冬至日起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个“九,“九尽杨花开”。古人发明了用画“九九消寒图”的方法,来记录漫长寒冷的冬天。首先画一幅有九朵梅花的素梅图,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有八十一个花瓣。从冬至这天起,每过一天就为一个花瓣涂上颜色,涂完一朵梅花,就过了一个“九”,涂完九朵梅花就已是春暖花开。
进入“数九寒冬”,屋外寒风刺骨,可屋里却暖意融融,早在汉代人们已经准备好了取暖用具来抵御严寒,比如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上林铜方炉。
 初元三|节气·冬至
文章插图
上林铜方炉
 初元三|节气·冬至
文章插图
从刻铭及内容看,炉上文字系分两次刻成。“上林荣宫,初元三年受”是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所刻,其余三十三字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铸炉时所刻。此炉原是弘农宫之物,初元三年调至上林荣宫使用。
在记载汉代宫室的史料中不见弘农宫之名。据陈直先生考证,弘农宫应在西汉弘农郡(今河南灵宝)辖境。上林苑有荣宫一说,在史籍中也未见记载,此方炉的出土,可证明在西汉上林苑还有荣宫一处。出土此炉的延兴村在上林苑的范围之内,因此延兴村一带可能就是汉上林荣宫的遗址。
初元三|节气·冬至】1961年在西安西郊高窑村出土了一批西汉铜器。在出土的铜鉴、铜鼎上有“上林豫章观铜鉴容五石重九十九斤初元三年受东郡”等刻铭。这些刻铭行文与此炉铭同例,且都是“初元三年受东郡”。据此有专家认为,初元三年时汉武帝曾向东郡征调了大批铜器至上林苑中使用,而此方炉也是初元三年由弘农宫调至上林苑的荣宫使用的。此方炉的刻铭中有详细的尺寸及重量,对研究西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有重要的价值。
象牙萝卜
 初元三|节气·冬至
文章插图
从古至今,人们对冬至都十分重视。“冬至大如年”,把它和“岁首”同等对待。在我国北方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到冬天萝卜便成了家家户户饭桌上的常客。人们甚至用象牙等名贵的材料将其制为艺术品。
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象牙萝卜,象牙琢成。萝卜衬以稀疏的茎叶,使作品不显单调,增加了造物的情趣。萝卜上立一蚂蚱,似正在咀嚼鲜嫩茎叶,但似乎又怕自己被意外袭扰,双腿弯曲,准备随时逃走。
这种精细小巧的牙雕作品,起于明而盛于清。明人喜欢淡雅、精致,清代承袭前代遗风,更加崇尚精细、雅致。当时象牙雕刻名匠分江南、广东两派。江南派特点是奇峭清新,气韵生动,而广东派则纤细精美。这件牙雕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法,力求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白中带黄的色调与表现出明暗的雕琢技法相结合,使造型充满立体感,而细腻的质地使人感触到它温润的肌理。萝卜上的秋虫又构成了生机盎然的景致。应属广东派牙雕大师的精心之作。(转载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