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嘉佑五年(1060年)开始,两人关系生变,十年间没有任何交集。直到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作《贺王相公拜相启》赠给王安石,他也在此年致仕。第二年,欧阳修去世。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在欧阳修致仕时,曾诋毁欧阳修。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欧阳修去世后,人们纷纷向这位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写祭文寄托哀思。写得最精彩、评价最高的是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这篇祭文压倒了和欧阳修关系最为密切的曾巩、苏轼、苏辙等写的祭文,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
祭文中,王安石称欧阳修是他敬慕且亲近的前辈,赞颂了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在政治上的高风亮节和突出建树。全文情真意切,誉而不谀,悼而不戚。
人们不禁要问:是王安石言不由衷,用祭文哄骗天下,还是《宋史》无中生有呢?
我认同梁启超先生的看法“
生则诋其为天下大恶,而死则誉其为天下不可几及之人,是又岂安石之所为哉!”
3、欧阳修和苏轼
欧阳修和苏轼交谊深厚,不但于此,欧阳修家族和苏轼家族也交谊深厚,两个家族的友好关系延续了四代,称得上是世交。
据统计,苏轼文集中提到欧阳修176次,其中106篇诗文和欧阳修或欧阳修家族有关,直接赠诗欧阳修6首,唱和2首,怀念欧阳修的2首,祭文5篇。
苏轼和欧阳修的会面并不多,只有四次。嘉佑二年,苏轼、苏辙参加进士考试。两人进士及第后,一起到主考官欧阳修府上拜谢,这是苏轼和欧阳修的首次见面。
文章插图
苏轼在《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中,记述了和欧阳修会面的情景:
公为拊掌,欢笑改容。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再拜稽首,过矣公言。虽知其过,不敢不勉。
这次见面,两人缔结了终生不渝的师生关系,终其一生,苏轼都对欧阳修执弟子礼。
欧阳修以“
”给苏轼至高的褒奖,并嘱托苏轼“
”,希望苏轼继他之后肩负起领导文坛的重任。
文坛泰斗的揄扬关爱、引掖拔擢,让名声不显的眉山士子一跃成为名噪朝野的文章大师。
苏轼和欧阳修的直接交往虽不多,但关系密切,原因有两点:一是苏轼一直感激欧阳修对苏轼父子三人的知遇之恩;二是欧阳修在为人、为文、为政方面都为苏轼树立了标杆和楷模。
欧阳修和苏轼之间恩义有加、薪火相传,苏轼毕尽其功,将欧阳修倡导的诗文改革运动引向全胜。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君子之争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势同水火的政敌,其实私交甚笃。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两人年纪相仿,才华相当,又一起在群牧司当判官,两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结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文章插图
多年以后,司马光在谈到和王安石这十多年的交往时,认为自己和王安石是益友,他说:“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
而王安石说:“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两人在道德品行上最相契,用正统的士大夫道德标准来衡量,两人无疑是佼佼者。邵伯温、朱熹都称赞“
二公不好声色,不好官职,不殖货利
在司马光眼里,王安石是“
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学高而才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而王安石看司马光,“
司马十二,真君子也
熙宁二年,王安石大刀阔斧主持变法,而司马光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反对变法,这对好友成了势同水火的政敌。
- 北宋灭亡时梁山好汉大部分还在世,他们表现怎样?真令人失望透顶
- 为了成就一部大书,他愿意奉献一生,看看司马光是怎样炼成的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司马光死后列入奸党,朝廷下令毁著作,《资治通鉴》为何仍在世?
- 蒋之奇写给司马光的一封信,是宋代学士的标准字体
- 茗山寺,绝壁之上有北宋的风。 ????
- 这个亡国之君写了一首诗,竟然因为一首词导致北宋亡国
- 乘风破浪的北宋“状元”练习生——沈括
- 欧阳修戏对打油诗,原来诗人的世界也可以这样任性
- 巩义北宋皇陵的文物保护工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