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口气了解中国史书编写史( 五 )


除此之外,更是对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大加诋毁和抹黑,以达到分化和迷惑民众、培养顺民的目的。清廷通过对《明史》的编修,实现了满汉民族在文化上的共鸣,增加了政权的权威性和统治的向心力。
近代民国遗民对清史的记录
1914年,民国政府设清史馆,聘赵尔巽为馆长,又广召者儒,共襄此举。众多前清遗民应诏而来,“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在《清史稿》的著述过程中,遗民力主“内清而外民国”的原则,在体裁确立、体例设定、内容取舍、文字表达等各方面都渗透着强烈的怀念故国旧主情结。修史是遗民话语表达的便捷方式,乃至成为他们对抗民国、反对新学的得力手段。由于《清史稿》“不奉民国正朔”,“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刊行后即被政府封禁,引发朝野上下对《清史稿》文本的一片质疑、谴责、批判之声。
 编写|一口气了解中国史书编写史
文章插图
《清史稿》已然不只是民国政府官修前朝之史,而是清遗民寄寓情怀、思念故国的“私史”。当然,《清史稿》也并非因此而毫无价值。从学术上看,它毕竟给后人研究清史留下一份充实的、可資借鉴的资料文本,给中国历代无一例外的修前朝史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最终的交待。
总结:历代修史特点及评价
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修史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重视史学、重视史料记录的传统。修史者因为各个朝代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修史目的,但都是为了服务于当时统治者和修史者的主观意愿,在史料的阐发上有着强烈的现世色彩,这或许与儒家中经世致用、为尊者讳的传统有关,反映了中国史书编写轻视事实的传统。
但大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史官仍能够继承司马迁尊重事实的修史传统,对于历史的记载较为到位,并且在编写上尽量少的掺杂个人情绪和臆测成分,这又体现了古代史家优良的撰史传统,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文化的变迁,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演变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