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口气了解中国史书编写史( 三 )


文章插图
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汉武帝以前数千年的历史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在如实摹写历史的同时,提出了许许多多精辟的见解,比如他对中国的民族结构和社会结构进行了仔细探讨,认为匈奴是夏桀的后代,荆楚之人是颛顼之后,吴、越之人也是中原部族的苗裔,华夏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的国家。
又如,他对历代政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天,而在于人心向背;用人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当政者必须慎之又慎,用贤相良将,可以治国平天下,用奸臣小人,必然亡国丧家邦;因循为用,可以顺民之俗;惩恶劝善,能为后王立法。
再如,他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划分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区,认为龙门碣石一线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山东山西的经济各有特点,商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司马迁不仅研究了五帝至汉武帝数千年间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见解,而且通过《史记》一书,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史学体系。这个体系所包含的理论和方法,对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汉书》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史书。从体例,上看,《汉书》基本上沿袭《史记》,改“本纪”为“纪”,“书”为“志”。“列传"为“传”,取消“世家”,并入“传”。《汉书》共一百卷,其中纪12卷,表8卷,志10卷,传70卷。有的人物传记又分为上下两篇,故共120篇。但《汉书》四体绝非《史记》五体的翻版,甚至于可以说,《汉书》在中国历史散文文体史上的价值是超过了《史记》的。 首先,它开创了断代史,为后世绝大多数史书所采用。后世常史汉并称。
 编写|一口气了解中国史书编写史
文章插图
但《史记》是一部通史,记史从“古”至“今”,《汉书》则是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整个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两百多年的历史。通史记事时间长,事情繁多而难于取舍,断代史则“包举一代”,易于把握。《汉书》通篇突出断代的特点,如它将《史记》的有些“书”进行了合并,有些“书”改名字,并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突出断代的特点。
后世史书多仿《汉书》用断代体,尤其是正史,“二十六史”中只有《南史》。《北史》和《新五代史》是通史,其余二十三史皆是断代体史书。 其次,《汉书》在《史记》基础上新增四卷,即《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和《艺文志》,拓开了历史空间,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尤其是《艺文志》,据西汉刘歆的《七略》改写而成,保存了我国第一部目录学文献;其中对先秦学术源流的阐述,对我国文化史的研究方面有着巨大贡献。
魏晋隋唐的修史和史注活动
魏晋隋唐君主重视思想统治崇尚文教,对搜求遗书、收藏文籍不遗余力。
唐代统治者的重视、官修史书、科举制度、史学的自身发展,促使史学进一步发展。史学的发展推动了史注的发展,史注的巨大成就也是史学取得独立地位的重要标志。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以后,大量史书注解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史学脱离经学转变的实际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史书注释发展的重要时期,史注家继承前辈注史的传统,吸收儒经注疏及佛经合本子注的经验,传述事实,阐发文意,对前代及晚近史书进行全面的注解和阐发。除注音、释义、评论及发凡起例外,还评述原作得失、补注其缺漏、阑明其内涵,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出现的史注有数十种之多,著名的有韦昭《国语解》、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裴松之《三国志注》《史记三家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自注杜佑《通典》等。
 编写|一口气了解中国史书编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