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症状的艾灸穴位处方( 四 )


36.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 , 曰血轮;乌珠属肝 , 曰风轮;两胞属脾 , 曰肉轮;白精属肺 , 曰气轮;瞳神属肾 , 曰水轮 。 其实肝开窍于目 , 总病实在乎肝 。 目初病者 , 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 。 日久内障起翳者 , 当灸临注 。 目睛而不了者 , 必须灸肾俞也 。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 , 或眉心上四寸 。 )
37.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 , 喉乃呼吸之区 , 不容纤邪所容 , 否则遂成喉症矣 。 咽喉疼痛者 , 当灸内庭 。 喉疮、喉风者 , 当灸天突为亟 。
38.齿痛
齿乃骨之余 , 肾主病也 。 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 , 有因风、因虫而痛者 , 亦有因虚而痛者 , 方药莫能奏捷 , 必当用灸 。 倘颊肿牙痛灸风池 , 红肿牙痛灸手三里 , 齿龋须灸内庭也 。
39.鼻血
鼻血者 , 因于肺肝有火也 。 肺窍在鼻 , 肝脏藏血 , 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 , 乘肺窍而出者也 。 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
40.脑漏
胆移热于脑 , 脑漏黄浊之水 , 由鼻而出 , 甚则腥秽 。 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 。 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
41.脱颏
颏者 , 口之下唇至末之处 , 俗名下巴也 。 有因气虚而脱者 , 有因呵欠而脱者 , 皆可灸风池穴 。
42.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 , 无梦自遗为精滑 。 大凡梦遗者 , 由于相火之强 。 精滑者 , 由于心肾之损 。 拟方当分虚实 , 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 。 设未瘥者 , 再灸肾俞可耳 。
43.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 , 肥人多湿热 , 瘦人多肾虚 。 总之肾虚之质 , 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 , 而成赤白浊也 。 当灸关元 , 兼灸行间自痊 。
44.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 , 急满不通谓之闭 。 五淋之别 , 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 , 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 若小便赤涩 , 灸其下脘 。 小便痛沥 , 灸其关元 。 五淋之症 , 皆宜灸其中极 。
45.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 , 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 。 当灸关元数忙 。
46.遗溺
遗溺者 , 由于中气虚衰 , 不能摄固所致 。 老年下元不足 , 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 。 总当灸其三阴 。 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 , 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
47.便血
便血之症 , 有肠风 , 有脏毒 。 如下鲜血 , 大便燥结 , 名曰肠风 。 血色黯浊 , 大便溏泻 , 名曰脏毒 。 脏毒者灸肾俞 , 肠风者灸会阳 。
会阳(尾尻骨两旁 , 各开二寸 , 尻骨节上两旁 , 各开寸半亦可 。 )
48.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 故肺热则肛藏 , 肺虚则肛脱 。 或因肠风痔漏 , 或因久痢久泻 , 或因产妇用力太早 , 或因小儿叫啼伤气 。 总须上灸百会 , 下灸会阳 。
49.痔疮
古人论痔 , 有牝、牡、虫、血之分 。 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 。 当灸会阳几壮 , 庶冀而安 。
50.泄泻
泄泻有五 , 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 。 脾虚则食少便频 , 肾虚则五更作泻 , 湿寒则便溏溺白 , 湿热则下利肠垢 , 食泻则吞酸嗳腐 。 在医家当分而治 , 在灸家先取天枢 , 其次会阳之穴 。
51.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 , 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 , 伤于气分 。 凡初患赤白痢积者 , 法当灸其天枢 , 兼之中脘 。 如日久不愈 , 脾肾两伤者 , 当灸脾俞 , 兼之会阳也 。
52.伤寒
伤寒者 , 由冬令伤于寒邪 , 法当辛散 。 其误治也 , 变为结胸 , 宜灸期门 。 若妇人经水适来 , 邪热入于血室 , 昼则明了 , 夜则谵语 , 亦灸期门之穴 。 若饮水过多腹胀者 , 灸其中脘 。 余热解不尽者 , 当灸曲池可也 。
53.热病
经曰∶冬伤于寒 , 春必病温 , 至夏为热病 。 热病者 , 皆伤寒之类也 。 当用辛凉之剂 。 设未效者 , 当灸上脘 。 若烦闷者 , 须灸行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