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症状的艾灸穴位处方( 二 )


大椎(三节颈项下 , 第一脊骨上间 。 )
胆俞(第九脊下 , 各开二寸 。 《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 , 故不从寸半之说 。 )
肺俞(三椎骨下 , 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 《金鉴》云∶以手搭肩 , 左取右 , 右取左 , 当中指末处 。 )
上脘(脐上五寸 。 )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 )
天枢(脐两旁 , 各开二寸许陷中 。 )
膏肓(四椎骨下 , 两旁各开三寸五分 , 《金鉴》云∶正坐曲脊 , 从髀骨上角 , 摸索至髀骨下头 , 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 按其中一间空处 , 是其穴也 。 )
8.咳嗽
先贤论咳嗽 , 以有声为咳 , 有痰为嗽 , 有声有痰为咳嗽 。 其初起多因于风寒 , 延久多成于虚损 。 若咳甚欲吐 , 灸身柱 。 因痰而嗽 , 灸足三里 。 气促咳逆 , 觉从左升 , 易于动怒者 , 灸肝俞 。 咳嗽见血者 , 灸肺俞 , 或灸行间 。 吐脓者 , 灸期门 。 日久成劳者 , 灸膏肓弗误 。 [久嗽肺虚 , 而成肺痿 。 痿者萎也 , 犹枝叶之萎落也 。 时吐涎沫 , 声音不扬 , 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 , 按其中 。 )
期门(两乳下 , 第二肋骨端 。 )
9.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 , 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 , 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 , 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 。 统宜先灸天突 , 次灸中脘 , 甚则兼灸肺俞 。 所有哮喘不得卧者 , 须灸灵台 。 行动遂喘急者 , 须灸气海 。 得能按穴灸之 , 去沉犹拔刺耳 。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 )
中脘(脐上四寸 。 )
灵台(六节骨下中 。 )
10.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 , 其余咯血属心 , 呕血属肝 , 咳血属肺 , 唾血属肾 。 凡有一概血症 , 总当先灸胆俞 。
血痰灸其上脘 。 咯血喉中有声 , 灸其天突 。 如五劳七伤 , 诸虚百损而患血者 , 灸其膏肓 , 弗可缓也 。 据(管见) , 暴患之血症 , 实火为多 , 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 , 虚火不少 , 用灸无妨 , 切须辨之 。
11.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 , 不可以不知也 。 盖自汗为阳虚 , 不因劳动而自出也 。 盗汗为阴虚 , 睡而汗出 , 醒而收也 。 灸其尺泽 , 可以奏勋 。 设未效者 , 膈俞灸之 , 必然全愈 。
膈俞(七脊下 , 各开二寸 , 正坐取之 。 )
12.肺痿丝 , 形容枯槁 。 斯症属虚者多 , 非肺痈属实之可比 。 当先灸其肺俞 , 兼灸膏肓可也 。
13.肺痈
久咳不已 , 胸中隐隐而疼 , 吐痰腥臭 , 或吐血脓 , 是为肺痈 。 痈者 , 壅也 。 良由风寒内郁 , 郁久成火 , 火刑金脏而成 。 法当灸其天突 , 兼服清肺之方 , 庶几有效 。
14.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 , 忽然若有惊 , 惕惕然心中不宁 , 其动也有时;怔忡者 , 心中惕惕然 , 动摇不静 , 其作也无时 。 医家虽有辨别 , 总灸上脘穴为宜 。
15.健忘
忘前失后 , 曰健忘也 。 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 , 亦有因思虑过度者 , 或因所愿不遂者 , 或因痰溷心者包 。 病因虽异 , 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
16.阳痿
阳痿者 , 阳物痿软而不举也 。 年老之人 , 则常有之 。 若少壮之人 , 是为真火衰惫 , 法当灸其气海 。
17.阴痿
阳物收缩 , 卵阴入腹 , 皆为阴症也 。 法宜先灸气海 , 再灸大椎 。
18.臌胀
倪氏论臌 , 有气、血、虫、水、单是也 , 论胀 , 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 。 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 , 灸于上脘 , 在中;灸于中脘;在下 , 灸于下脘 , 或灸气海 。 至若胀及两胁者 , 灸于期门 。 胀及背腰者 , 灸于胃俞 。 胀至两腿者 , 灸足三里 。 胀至两足者 , 灸行间可也 。
下脘(脐上二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