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症状的艾灸穴位处方( 三 )


胃俞(十一节下 , 各开二寸 。 )
19.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 , 皆属于脾 。 盖脾主水谷 , 虚而失运 , 水谷停留 , 故成肿满也 。 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 , 皮薄色嫩 , 按之成凹也 , 一曰气肿 , 皮浓色苍 , 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 , 走注肿疼 , 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 , 肿而红亮 , 有血缕痕也 。 以上诸肿 , 宜灸内庭 。 如罔验者 , 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
20.瘕
症有七 , 蚊、蛇、鳖、虱、肉、米 , 发也 。 瘕有八 , 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 。 其实症者 , 征也 , 有块可征 。 瘕者 , 假也 , 假物成形 。 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 。 倘因气滞而成者 , 灸气海 。 因血凝而致者 , 灸天枢可耳 。
21.癖
癖者 , 弦也 , 有若弓弦 , 腹有一条扛起 , 现于肌肉之外 。 癖者 , 僻也 , 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 。 皆宜灸下脘 , 或灸足三里 。
22.疝气
疝有七 , 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 。 时俗统称为小肠气 。 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 , 总不离乎肝病也 。 七疝之症 , 先宜灸气海 , 继宜灸中极 , 或灸三阴 。 若阴囊偏肿者 , 灸大敦有效 。
中极(脐下四寸 。 )
23.伏梁
伏梁者 , 心积也 , 起于脐上 , 大如臂 , 上至心下 , 久则令人烦心 。 当灸上脘 , 或灸中脘可安 。
24.奔豚
奔豚者 , 肾积也 , 发于少腹 , 上至于心 , 如豚奔走状 , 上下无时 , 久则喘逆 , 骨痿少气 。 先灸气海 , 兼灸中极为是 。
25.香港脚
香港脚者 , 两脚浮肿而重 , 湿香港脚也 。 不红不肿而痛 , 干香港脚也 。 不拘干湿 , 皆宜灸风市灸 。 倘或红肿 , 行步艰难 , 灸大敦穴可愈 。
26.腹鸣
腹鸣者 , 腹中鸣响也 。 其因痰饮者 , 灸上脘 。 因胃寒而肠鸣者 , 灸胃俞穴 , 或灸足三里 。
27.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 , 有血瘀者 , 有火炎者 , 有痰凝者 , 有食积者 。 虽分五种 , 总属七情之变 。 凡药不能效者 , 上宜灸天突 , 中宜灸中脘 , 下灸足三里为要 。
28.反胃
反胃者 , 饮食能入 , 入而反出 , 故曰反胃 。 良由脾胃阳虚 , 营运失职 , 不能熟腐水谷 , 变化精微 , 朝食暮吐 , 暮食朝吐 。 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 , 是无火也 。 法当灸中脘、下脘 , 兼灸膈俞 。 若未效者 , 再灸脾俞、胃俞 , 甚则灸足三里 。
29.霍乱
霍乱症 , 猝然心腹作痛 , 上吐下泻 , 谓之湿霍乱也 。 欲吐不吐 , 欲泻不泻 , 谓之干霍乱也 。 急灸期门可愈 。
30.头痛
头痛者 , 有外感、内伤之分 。 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 , 时痛时止者属内伤 。 若因头风而痛 , 宜灸百会 , 并灸神庭 , 合谷、胆俞皆可灸之 。 若头痛如破 , 或因内伤 , 宜灸命门自痊 。
31.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 。 今云心痛者 , 皆胸中胃脘痛也 。 若胸腹痛者灸上脘 , 痛而不已灸行间 , 并灸膈俞 。 脐下冷痛 , 灸气海、关元 。 少腹寒痛 , 灸中极 。 夹脐而痛 , 上冲心痛 , 灸天枢 。
32.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 , 忽被风湿所侵 , 则背膂强痛 , 宜灸身柱则瘳 。
33.胁痛
胁痛在左 , 肝经受邪;在右 , 肝邪入肺 。 宜灸临泣可愈 。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 , 入发际五分陷中 。 )
34.腰痛
腰痛有四 , 当分灸之 。 如因房劳过度 , 则肾虚 , 灸肾俞穴 。 偶然欲跌则闪挫 , 灸气海穴 。 负重损伤 , 不能转侧 , 灸环跳穴 。 湿气下注 , 不能俯仰 , 灸腰俞穴 。 倘连腹而引痛者 , 灸命门穴则安 。
35.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 , 肾气虚败则耳聋 , 肾气不足则耳鸣 , 肾气结热则耳聋 。 经谓耳为肾窍 , 肾虚耳聋宜灸肾俞 , 耳鸣宜灸风池 。 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