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黎烈文先生早年留影(1938年)
通过译稿,黎烈文对罗淑的文学才能有了进一步了解。当他知道罗淑很喜欢文学,并希望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时,他积极鼓励罗淑以家乡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正是由于黎烈文的鼓励与支持,罗淑开始悄悄的进行文学创作。
也许是罗淑发表在《译文月刊》译稿的原因,1936年初巴金将一本法文版《何为》交给了罗淑-马宗融夫妇,希望他们能把它译成中文。一个多月后,罗淑把自己独立翻译完成的《何为》译稿送给了巴金。巴金没想到该文竟是罗淑一人所译,而且她的译笔竟如此流畅,这让巴金对罗淑有了全新的认知。就在罗淑为巴金翻译完《何为》后,她悄悄地把自己已经创作完成的短篇小说《生人妻》交给了巴金。巴金读完小说后,高兴地发现罗淑竟有如此的文学创作才华,他在该稿上亲自替她署名“罗淑”,并送好友靳以主编的《文季月刊》发表。1936年9月号《文学月刊》发表了这部《生人妻》,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重视。此后,在巴金的帮助下,罗淑的《橘子》、《刘嫂》、《井工》等小说便相继问世。
文章插图
巴金
巴金与罗淑其实早在1929年9月下旬便相识,只是那时他们并不熟悉。对于第一次见面,巴金在《怀念马大哥》中曾有过描述:
“九月下旬一个傍晚他果然带着那位姑娘到宝光里来了。姑娘相貌端正,举止大方,讲话不多,却常带笑容,她就是七年后的《生人妻》的作者罗淑。”
巴金真正开始认识罗淑,则是在一九三五年下半年。那时罗淑夫妇住在拉都路(襄阳路)敦和里,单身的巴金在上海定居下来之后住在狄思威路(溧阳路)麦加里,两家相隔其实并不近,但孤身一人的巴金却常和两三个熟人一个月里总要去罗淑夫妇家坐上几个夜晚,畅谈文学、生活和理想。大家海阔天空、东南西北、宇宙苍蝇,无所不谈,都掏出了自己的心,讲的全是心里的话,没有人担心会被别人听见出去“打小报告”。罗淑与巴金交往时间并不长,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罗淑像长姊一般关心着巴金,而巴金在心中也极为敬重罗淑。但这一切随着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爆发而发生了改变。巴金与罗淑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37年9月8日,上海“八一三事变”后,远在广西的马宗融几次催促已有身孕的罗淑带着孩子离开上海。巴金及其胞弟李采臣想尽一切办法为罗淑母女买到离开上海的火车票。9月8日巴金、靳以、李采臣到上海西站送别罗淑和马小弥母女。那时上海已呈乱象, 火车车厢挤得水泄不通,马小弥(罗淑-马宗融夫妇的长女)只能被巴金他们从窗口递进车厢交给罗淑。这一别,巴金没想到竟是他与罗淑的永别。
1938年2月9日罗淑在成都生下马绍弥,后因产褥热病在2月27日突然离世。当巴金从弟弟采臣信中得到此消息后,作为罗淑的乡友、文友、挚友的他万分悲伤。为了纪念这位朋友,巴金从1938年到1941年先后为罗淑编辑了四本集子(《生人妻》、《地上的一角》、《鱼儿坳》和翻译集《白甲骑兵》)并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1年7月,巴金在昆明打算为罗淑编辑翻译集《白甲骑兵》。这是自《何为》后,他为罗淑编的第二本翻译作品集。可是巴金手边并没有罗淑留下的原稿,也没有发表那些翻译作品的刊物。身在昆明的巴金只得写信委托在上海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老友陆蠡帮忙寻找。陆蠡接到巴金书信后,便四处寻找发表罗淑译文的刊物,每找到一篇陆蠡就请人代抄,而后再设法将抄稿寄给巴金。同年8月17日巴金在昆明编辑完成罗淑第二个翻译小说集《白甲骑兵》后,在该书后记对此过程有过介绍:
“我算是她的遗嘱的编者,但是这次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蠡兄代我做的。他也是世弥的友人。译文五篇,都是从法文译出的,四篇录自《译文》月刊,一篇从《文学季刊》中抄出。抄录的事情是蠡兄找人代办的。”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他曾写下《黑猫警长》主题曲乐谱手稿,如今再度奏响熟悉旋律
- 王国维手稿曝光,文人品质,字迹一流,不愧为最后的“帝师”
- 胡适手稿拍出天价嫡孙主张继承权,律师:需证明拍品是遗产
- 巴金的爱情:不爱则已,一爱就是一辈子
- 唐浩明《曾国藩》(手稿本)首发,记录一个手写的时代
- 红河弥勒秋雨书院今日开馆余秋雨手稿首次展出
- 中国新诗百年珍稀文献展在川大展出 诗人手稿、书画、档案等重要诗歌文献及物件亮相
- 一杯茶结下的缘分,就是一辈子!
- 元朝|元朝历史上不愿提起的一页:妃嫔、公主尽被明军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