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六 )


[6]纹样分单独构成形式和连续构成形式,其中单独构成形式包括单独纹样(没有一定的外形轮廓,独立、完整的纹样,与连续纹样相对应。单独纹样的结构形式有均齐式和平衡式两种)、适合纹榉(适合一定的外形框架的纹样。其外形有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也有采用自然物象或器形为外形框架的,如桃形、蛋形、扇形、方胜形、葫芦形等。适合纹样分均齐式与平衡式两种)、角隅纹样(亦称“角花”。装饰在器物的一角或对角、四角的纹样);连续构成形式包括二方连续(又称带状纹样、花边。指一个单元纹样向上下、左右反复连续起来的纹样。横向连续的纹样称横二方连续,纵向连续的纹样称竖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可以向上下、左右反复循环延续的纹样)。这是在《中国纹样辞典》中对各种纹样的解释。见郭廉夫、丁涛等主编《中国纹样辞典》,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7]欧阳琳在《敦煌学大辞典》中定义“斗四方井套叠平棋图案”中一句为“若干斗四方井作二方连续,环绕中心塔柱四周窟顶,即平棋装饰(单独装饰于覆斗形窟顶藻井上,即藻井图案)。”可看出平棋和藻井间的密切联系。见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206页。
[8]赵声良《天国的装饰——敦煌早期石窟装饰艺术研究之一》,第28—33页。
[9]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99—120页。
[10][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22页。
[11][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2页。
[12]图版引自魏秋萍《“东井戒火”陶井画像补证》,《文博》2013年第4期,第46—49页。
[13][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页。
[14]陈戍国点校《礼记·月令》,湖南:岳麓书社,1991年,第486页。
[15]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203页。
[16]如“五六世纪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窟顶条幅式伎乐图,库车县库木吐喇千佛洞21窟穹窿顶壁画,就是以太阳莲花为中心的太阳光芒,一道光芒画一个菩萨。”此处是把莲花比作太阳的一个例证。参见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17][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1页。
[18][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6页。
[19][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2页。
[20][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2页。
[21][刘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大正藏》,第12册,第342页。
[22]赵声良也认为:“敦煌石窟中除了北凉第272窟和268窟的藻井为浮塑以外,其余各窟都是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叠进,没有空间上的凸起;也就是说,敦煌壁画中的藻井已成为一种装饰,而不是建筑空间意义上随着叠进而逐步上升的藻井了。”(赵声良《天国的装饰——敦煌早期石窟装饰艺术研究之一》,第28—33页)
[23][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4,《大正藏》,第9册,第27页。
 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文章插图
 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文章插图
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