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二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也是遵循着单独构成形式和连续构成形式的结构模式进行制作,但又区别于其它地区而呈现出敦煌地区自身的特殊性:由向心式结构将均齐式适合纹样与角隅纹样相整合的单独构成纹样和“口”字形连续构成纹样。
二、敦煌莫高窟平棋的特征
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平棋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敦煌平棋艺术的特点。分别是敦煌平棋艺术在十六国北朝各时代选用题材的特征;通过与同时期藻井的比对,进一步明确敦煌平棋艺术区别于藻井的特征;再通过与中原木构殿堂中平棋方井的比较研究,体现出平棋艺术从中原到石窟方井的特征。
1.选用题材的时代特征
以下我们选取了十六国北朝各个时期平棋方数最多、保存最完好、后代不曾重绘的四个洞窟的平棋,现将其在选用题材上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汇总如下(表一):
 变迁|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文章插图
从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四个时代方井内部图案题材基本趋于一致,除了北凉268窟有莲花化生天人这一元素,其它三个时代都不存在;小莲花也仅仅出现于北凉和北魏时期。而对于方井边饰图案题材,北凉268窟已全部脱落;西魏288窟增加了方块几何纹和龟甲忍冬套链纹;其它两个时代的装饰元素保持不变。
总体而言,敦煌莫高窟早期平棋装饰图案艺术的选用题材具有固定性的特征。平棋选用题材的这种固定性特征,多数当与宗教属性有关。这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结果。
2.平棋与藻井的异同
由于斗四方井套叠的组织结构与藻井完全一致,并且一些藻井的图案与平棋的图案在选用题材上也趋于一致。[7]赵声良也认为:“平棋图案和每一个单元是仿照藻井的形式而绘。”[8]平棋与藻井的关联性有目共睹,然而两者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平棋与藻井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平棋艺术的特色。
首先是数量上的不同,藻井是以单个形式出现的,而平棋则是以多个重复连续的形式出现;其次是空间位置上的不同,藻井主要装饰在覆斗顶窟主室窟顶,而平棋则装饰在中心塔柱窟主室后部平顶的位置;像莫高窟北凉272窟、西魏249窟、285窟,以及北周294窟、301窟、461等窟,这些十六国北朝时期为数不多的覆斗顶窟,其藻井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主室窟顶的空间位置,而区别于此时期流行的中心柱窟窟顶多个连续平棋样式。最后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每方平棋的外边缘不再表现其他图案,而莫高窟早期的藻井外边缘描绘了一周三角垂曼纹,如北凉272窟、西魏249窟、285窟、北周294窟、301窟、461等窟,其中285窟藻井四角还绘有饕餮流苏纹样。[9]
3.平棋方井的变化
平棋方井作为平棋很重要的一部分,从宫殿建筑进入石窟,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方井的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平棋方井数量的增多。我们知道宫殿顶部平棋的每方是由四条木板结成一个方井,再连接成为棋格状方井平棋。进入石窟,云冈第7窟是完全继承了这种结构,在方井数量上没有增减,但是在莫高窟,则由棋格状方井平棋变成了三个或五个斗四方井套叠的结构,如莫高窟北凉268窟,就有五层斗四泥塑方井套叠的平棋;另外,北魏251、254、248窟,西魏288、431窟,北周428窟等,都是以三层斗四方井套叠的结构表现。
另一方面是平棋方井材质的变化。由中原木质方井结构变为了莫高窟北凉268窟泥塑涂绘方井,再由北凉时期三维立体泥塑涂绘方井,变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的二维平面涂绘(如北魏251、254、248窟,西魏288、431窟,北周428窟等)。简而言之,平棋方井的设计制作由木质变为了泥塑,再由三维立体泥塑演变为二维平面涂绘,进而还将平面边饰不断加宽(从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平棋图案就可以看到这种演变迹象,如西魏288、431窟,北周428窟等)。这种变化单从平棋图案艺术的自身演变来看,是强调了图案的平面装饰效果,同时也意味着弱化甚至取代了仿木建筑构造,其原始语境下(宫殿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就被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