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创作的前前后后( 二 )


 那条|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创作的前前后后
文章插图
该小说被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后,极受文艺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为该小说出单行本时,改名为《不能走那条路》。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发了该小说,并特别加编者按予以高度肯定:“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李准因此而一举成名,于1955年调入河南省文联,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并当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争论激烈影响广泛的力作1954年3月27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专门下发《关于转载李准写的小说的通知》。《通知》要求“分局和省(市)报纸都要转载,要按照《人民日报》稿刊登,并根据《人民日报》按语的精神撰写按语,号召农村干部、知识分子学习这篇小说,若可能可以编成地方演唱材料供农村剧团采用”。正是在此背景下,《不能走那条路》先后被全国各地38家报刊全文转载。《不能走那条路》一时间好评如潮,但争论也不小。《文艺报》1954年第2期刊登了李琮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文章对小说做了大体肯定,但也指出:“《不能走那条路》也像一般初学写作者的作品一样,有一些由于作者生活经验、思想水平和艺术能力的限制而产生的缺点。”作者认为,小说的缺点在于:“首先是对于张栓的处理上的不当。……要想如作者所想象的:使农民避免阶级分化,也必须着重地帮助和吸引张栓这样的人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但是,作品中却只把宋老定当作了自发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者,而把张栓放在不足重视的、好像不需要着重批判和改造的地位上。要知道,宋老定的落后思想和张栓的‘吃飞利’思想,是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的。两者都是农村资本主义倾向的根据。”此外他还认为小说中斗争的展开简单化了,“在东山来说,完全依靠的是讲一般的道理;斗争的解决,在宋老定来说,则完全是依靠对于过去的回忆”,作者也因此认为对这个小说的评价过高了,“我以为,中南和河南的文艺界领导方面对《不能走那一条路》的作者的帮助上,还有不实事求是的地方。……忽视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培养,这是错误的。但我们也不应该赞同‘拔苗助长’的办法,因为它对于青年写作者并不是真正的帮助。”随后,《文艺报》1954年第7期发表了康濯的文章《评〈不能走那条路〉及其批评》,指出,“这篇文章虽也有某些个别部分不无一定的优点,但整个来说,我以为是轻率的,有错误的”,“《人民日报》转载这篇小说时所加的鼓励和赞扬的按语,就严肃地说明了党对这个作品的恰当的评价”。康濯在文章中一一反驳了李琮的观点,并对《文艺报》提出了批评。这次批评成为导致《文艺报》编委会改组,副主编兼编辑主任陈企霞被撤职,而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则由该报主编降职为编委的直接导火索。
 那条|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创作的前前后后
文章插图
河南省委宣传部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会,在对《不能走那条路》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之后,于6月27日将座谈会的情况及其形成的主要意见向河南省委递交了书面报告。其主要内容是:“1954年5月24日、25日,省委宣传部组织了李准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的研讨和批评座谈会,并成立了研讨会的临时党组。”座谈会肯定了李准的小说“是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一篇小说”,“《河南日报》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已经发表并作评论推荐这篇小说,而《河南文艺》却始终未登载,反登载了基本是错误的李琮同志的批评文章,以与《河南日报》分庭抗礼”。认为“编辑部及其他一些文化艺术部门的一些错误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他们长期脱离党的领导,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反映”,严厉批评了编辑“把《河南文艺》作为少数几个人的自封阵地,在处理作品问题上,常常夹杂一些个人的好恶”,“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是与总路线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认为“如果脱离总路线而发展下去,造成河南文艺界的思想更加混乱,不仅纵容了这些犯错误的同志,更严重的是足以窒息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在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就自己“官僚主义、分散主义、不抓中心关键、不解决问题的思想作风”做了认真检讨,并认为“省文联和《河南文艺》编辑部的一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在河南文化艺术界工作的干部中是带有普遍性的”。这就是当时颇为引人关注的“李琮事件”。同年4月,《不能走那条路》被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通俗读物出版社同时出版单行本,至1959年先后印行4次。该小说还先后被改编成电影、话剧、梆子、坠子、闽剧、豫剧、眉户剧、话剧、连环画等多种文艺形式。仅从1954年4月到1955年7月,该小说就相继被上海惜阴书局、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大众美术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和朝花美术出版社改编成5个不同版本的连环画出版发行,其中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初版即印行2.2万册。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也为李准赢得了巨大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