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秦蓁:新见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初读记( 三 )


除去有意删除者外 , 国图元本、静嘉堂元本版面应有文字而空白之处甚夥 , 请先举数例于下 , 并以上图本补正之 , 再推测其原因 。
一、卷八五第九叶 , 晋惠帝大安二年“白沙督孙惠”句 , 胡注“白沙在邺城东南顿”下 , 国图、静嘉堂两元本空缺大字十一格位置 。胡刻本删去“顿”字 , 补入正文“与机亲厚 , 劝机让都督于粹 。机曰”十三字 。中华书局点校本同胡刻(2686页) 。而上图本胡注下尚有“丘界 , 其地临河津 , 与濮阳对岸 , 置督守之”十六字 , 并正文十三字 。胡刻本因无法补足注文 , 遂擅删一“顿”字以完文义 。胡刻名为覆刻元本 , 实际妄为增删之处甚多 , 此为一例 。
书法字画|秦蓁:新见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初读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十六字唯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未阙 。胡克家刻本因未见此初刻本 , 无法补足注文 , 擅删一“顿”字以完文义 。
一、卷一一六第十七叶 , 晋安帝义熙七年“击休官权小郎、吕破胡于白石川”句 , 下有胡注两行 , 静嘉堂元本残存十七字 , 为明代补刻 , 国图元本则全部空缺 , 胡刻本同国图本 , 中华书局点校本标注“原缺四十六字”(3658页) 。上图本完好 , 作“休官 , 夷部落之名 , 居于陇右 , 权氏、吕氏世为酋长 。白石县 , 前汉属金城郡 , 后汉属陇西郡 。贤曰白石山在今兰州狄道县东 , 刘昫曰河州凤林县汉白石县 。炽 , 昌志翻 。昙 , 徒”六十五字 。静嘉堂本明代补刻之胡注十七字中 , 有两字讹误 , “部”误作“耳” , “徒”误作“走” 。
书法字画|秦蓁:新见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初读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六十五字唯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为完足本
一、卷一六四第二十七叶 , 南梁孝元帝承圣元年“封长城县侯”句 , 胡注“杜佑曰:湖州长城县 , 吴王阖闾遣弟夫?筑城 , 狭而长 , 晋武帝”下 , 国图、静嘉堂两元本空缺大字三格位置 , 胡刻本补作“太康三年置” , 中华书局点校本同胡本(5088页) 。按此处为身之引《通典》语 , 《通典》卷一八二古扬州吴兴郡长城县条云:“晋武帝置县 , 因以为名 。”为胡克家校刻《鉴注》之顾千里辈 , 号为校雠名家 , 何以不一检《通典》之文再补字以付剞劂耶?此胡刻本妄补缺文之一例 。按之上图本 , 此处作:“因以为名 。今为□□县 。”其中县名两字漫漶不能辨 , 但据胡注体例 , 所谓今为某某县者 , 即为宋代地名 , 然则可补“长兴”二字无疑 。
书法字画|秦蓁:新见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初读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藏元本胡注《资治通鉴》 , 可据《通典》补入“长兴”二字
一、卷一九八第二十一叶 ,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皆来朝”句 , 胡注“敕勒”下 , 国图、静嘉堂两元本空缺大字十一格位置 , 胡刻本同 , 中华书局点校本标注“原缺二十二字”(6242页) 。按之上图本 , 此处胡注实有三十七字 , 曰:“酋长曰俟利发 , 亦曰俟斤 。俟 , 七之翻 。阿 , 乌葛翻 。霫 , 而立翻 。葛俟斤之下其名惟‘末’一字 , 疑有逸书 。”
上图本可补正国图本、静嘉堂本以至胡刻本、中华书局点校本之删句换字处甚多 , 不可毛举 , 仅以上列四条为例 。惟各条咸非触及时忌 , 何以亦阙其文?观察板面状况 , 即可发见凡空缺之处均有文字挤刻现象 , 而挤刻之原因 , 盖由于板片刻成后内容有所增补 , 其方法为铲去原有文字 , 再嵌入新木条 , 刻字时减小字形字距 , 以一字之位置改刻多字 。嵌入之新木条 , 刷印时遇水涨缩 , 日久偶有脱落 , 遂成空白 。后日再刷时 , 又一时无法得到初印之本 , 未能补足文字 , 久而久之 , 遂无人知空白处为何字矣 。今上图本再出人间 , 缺字之憾 , 终得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