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天时·戊戌志》定档冬至日

冬至四巡
从森林,从田野
从山居,从巷厝
我们回来了
带回了六个地方的戊戌影像年志
《天时·戊戌志》二十四节气版定档宣传片
就地生活的日子里
节气的更替
田舍的悲喜
城乡的枯荣
屋檐下的聚散
揉碎了预判
重塑了目光
天地之间一口气
在时间的褶皱里
冬至|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天时·戊戌志》定档冬至日】细数普通人的生活微澜
不忘真,不忘本
正视平凡的世界
 冬至|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天时·戊戌志》定档冬至日
文章插图
这里没有故事
只有生活本身
《天时·戊戌志》的规则是“时间”。
《天时·戊戌志》总导演 吴琦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对天地的观察得出的一套时间标尺,也是本片的出发点。按照中国的纪年方式,两个甲子之前的戊戌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戊戌变法打破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在中国存在约2000年的超稳态社会结构”。蕴含在这社会结构之后的,正是农耕农业文明的核心。遵循天时,指导农业。当我们奋起直追,力图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候,可能不记得富兰克林·H·金在《四千年农夫》里提到过的,中国农耕文明创造的近乎永续的生产方式。
《天时·戊戌志》的六组导演和摄影师需要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标尺,在拍摄地驻扎,观察、拍摄、写作、学习。以扎根乡土社会,渗透到面对面社群,代替猎奇点卯式的创作,试探社会学、电影手法和道德伦理的边界,记录中国普通人的“活着”。全国调研地点共22个,样本筛选后确定了6个观察点:天台山、洛阳、泉州、江村、盘锦、成都。
天台山、洛阳、泉州、盘锦、成都,分别坐落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是各个方位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江村,是本片学术工具的源头。因为支撑起本片基本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费孝通先生在社会人类学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是每个驻地拍摄组的必读书目。我们希望通过对生活中细微的表层现象的观察,去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模型、生活模型、人际交往模型等。
当城市的扩张发展将土地红利吃掉以后,当时间的推移将人口红利吃掉以后,重新回望我们的农耕文明,需要反思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怎么面对农业?对节气的回归,或者说对生活方式的回归,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传统的一次回归。这是精神层面上的,也是生存层面上的。我们坚守土地,坚守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冯唐有一本书名叫《在宇宙间不易被吹散》。他说,“每个牛逼的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有一次,总导演吴琦去日本,发现很多小学的操场都铺着土。日本朋友告诉他,希望孩子从一开始就认识土地,因为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
 冬至|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天时·戊戌志》定档冬至日
文章插图
天有四季,人也有四季。
我们用了足够长的时间去观察,去琢磨,去消化。一年的调研,一年的拍摄,一年的剪辑,一年的上线筹备,我们给自己选了一条没有捷径的路,不设剧本,用创作者等量的时间去体味拍摄对象的真实生活。在不可抗的时间规则里,观察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像观察的时间足够长,人与土地、与社会、与文化的关系脉络才越趋清晰。创作者破除先入为主的思维牢笼,让影像重新破土而出,冒出最鲜活的角度。
 冬至|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天时·戊戌志》定档冬至日
文章插图
《天时·戊戌志》不是一种美的全貌,更趋向于局部的混沌,是不可描述的余味。任何试图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幅员辽阔的中国在剧变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都难免空泛而偏执。它多元而不断变化。我们提供了6集的观察样本,以全流程4KHDR进行非虚构拍摄实验,呈现目光所能企及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