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县城·风物】古城故事,别样乡愁( 三 )


沈诸梁,字子高,楚国贵族,楚昭王时受封于叶,史称叶公。从《左传》《论语》《史记》中散见的记载可以看出,他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勤政爱民,慎刑罚、薄赋税、劝农桑,率叶邑父老修建的水利设施——东西二陂,不知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多少福泽(至今遗迹尚存),就连孔子也觉得应将叶公树立为“仁政”的榜样。公元前489年,六十三岁的孔子带着徒弟风尘仆仆“自蔡入叶”,见到了叶公,然后就有了“孔子游叶”“叶公问政”的文化盛事,这段佳话被完整地记录在《论语》中。
 风物|【县城·风物】古城故事,别样乡愁
文章插图
叶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地方的良方。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为政者首先要赢得民心,能让辖区的人爱戴、敬佩,让远方的人都来归附,那么这一方的治理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一为政思想让叶公很赞同,这也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的一个经典案例。
《论语·子路》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所说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是要大力提倡大义灭亲的行为,但孔子认为所谓的“直”也应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父子互相包庇虽然看似不直,但直却在其中,父子互证是违背伦理人情的,是不足取的。
也许通过这次探讨,叶公发现和孔子的思想观点有分歧,便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却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很失望,埋怨子路没有把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状态告诉叶公。其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叶县人,在金代文庙的泮池前有一座玲珑八角亭曰“愤乐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
此外,《论语·微子》还记载了孔子师徒在叶期间两次和隐者擦肩偶遇的故事。一次发生在今叶县田庄乡尤潦村,子路遇到了不愿为官的荷蓧丈人。另外一次发生在今天的九龙街道问村: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遇到子路问路,桀溺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你与其跟从像孔丘那样逃避的人,还不如跟从我们这样隐居的人呢。”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孔子师徒在叶县,表达了“我尽我义,义当尽职”的积极入世观念。
带着与叶公思想观念的分歧和隐士们的善意劝告,孔子的叶邑之行落下帷幕,离叶而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被尊为至圣,他游叶的经历被汉儒刘向撰出“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古今论者大多尊孔贬叶,叶公的形象也因此而黯淡了原有的光辉。
2500多年,沧海桑田。黄柏山前田漫漫,已无沮溺旧时耕。遗迹尚在,渡口宛然。
 风物|【县城·风物】古城故事,别样乡愁
文章插图
叶县县衙 供图:叶县县委宣传部
“炝”出人间烟火气
文:乔培珠
河南是“烩面大省”,各地又衍生出许多“门派”,如郑州烩面、原阳烩面、尉氏烩面等。而说到“炝锅烩面”,或许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南阳方城。殊不知,在叶县人心目中,本地的炝锅烩面才最正宗。
一个“炝”字,生出许多滋味。叶县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各式各样的烩面馆,虽装修不同、师传有异,但做法却惊人地相似。大厨立于灶前,大勺舀出些许秘制炝锅油上锅,大火升温,待葱、姜、孜然烹出香味后,把鲜羊肉丝扔进锅里爆炒以收住羊肉的膻味,而香味被彻底地炝了出来。此时,便要尽快加入熬好的高汤。
俗话说“唱戏的腔,烩面的汤”。资深的烩面师傅都知道,一锅好汤是烩面的精华,也是赢得食客“用脚投票”的最大筹码。因此,绝大多数烩面馆的老板会亲自购买最新鲜的原料,以保证高汤的美味。早上五六点钟,把新鲜的羊骨置入清水锅里以大火煮,除去浮沫后放调料提味。武火烧溢后,再改文火炖。到了午饭时间,汤浓如奶,满屋醇香。炝香的羊肉遇上滚烫的高汤,烟火气便沸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