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赵大明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议发布了5项重大考古新成果,我省占了4项。其中两项分别位于我省两县(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叶县余庄遗址。
偃师,洛阳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我省中西部,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历史上,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境内有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尸乡沟商城遗址和唐代帝陵唐恭陵等。这里还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出发地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
叶县,平顶山市下辖县,位于我省西南部。夏、商时,叶县属豫州之域,西周时属应国。春秋时期,楚国建立叶邑,秦时改名叶阳,西汉改叶阳为叶县。叶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叶县县衙,是全国仅存的3座古县衙之一,也是中国古官署衙门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
留存在这两座古城里的不只有厚重的历史,还有那些精彩动人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颇具特色的美味佳肴……且听当地人将那里的人间烟火娓娓道来。
偃师——
雪落古亳鼓声远
文:李向阳 王允飞
雪花打在偃师的市标上,古亳的冬天来了。
偃师作为古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上世纪50年代在偃师城区西南约10公里处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八十年代在城区西发现的商城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上古时期,帝喾曾在今偃师城关镇高庄一带定居。《史记集解》中写道:“黄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公元前17世纪初,商汤攻灭夏桀,在今偃师城关镇的塔庄、新寨一带建立都城,即现在的尸乡沟商城。商汤居住过的很多地方都称亳,历史学家就把这些地方加上方位词予以区分,如我省商丘市南称为“南亳”、山东曹县称“北亳”,偃师商城被称为“西亳”。偃师的市标,呈现的则是与周武王有关的历史故事。周武王伐纣之后回师西亳,“息偃戎师”,马放南山,牛放桃林,兵车入库,表示不再用兵,偃师因此而得名。
雪花也落在大鼓书老人的银发上。说书老人一边击鼓,一边述说着偃师的风土人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起源于偃师,流行于洛阳周边地区。它的主要唱腔板式是“平板”,又名“二八板”,其他常用唱腔板式有“引腔”“起腔”“坠子口”“三字紧”“落板”“五字垛”“十字句”“飞板”“凤凰三点头”“滚口白”“武板”等十几种,主要乐器有书鼓、月牙板、鼓槌、坠琴、警堂木、扇子等。它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主唱者左手打板,右手敲鼓,另有乐师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它有十一种词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偃师说书艺人张天倍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慰问团到朝鲜演出。看罢精彩表演后,周总理问张表演的节目是什么曲目,张回答是流行于河洛地区的大鼓书。周总理微笑着说,那就叫“河洛大鼓”吧。根据这一建议,在1951年洛阳地区召开的第一次曲艺工作会议上,此种曲艺形式被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文章插图
河洛大鼓艺人
说起来,河洛大鼓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迄今不过百余年历史,但偃师的鼓文化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时代。《吕氏春秋》载,五帝时期,帝喾在亳地登上帝位时,命工师制作了鼓、钟等乐器;大禹在伊洛河流域治水时,与涂山氏“击鼓为号”;夏朝二里头时期,鼓已用于战争;商周时代,鼓与舞相结合的礼乐已成为宫廷舞蹈的重要形式;唐时,生于偃师的玄奘法师取经回国后,在家乡受到了“鼓乐相迎”的礼遇……
自古至今,偃师与鼓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制鼓业也比较发达。比如,缑氏镇制鼓技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及魏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技艺得以复兴。近年来,当地制鼓文化与制鼓产业同步发展,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缑氏金屯马氏传统制鼓技艺”和“马屯制鼓产业淘宝村”等,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2014年,洛阳市文化馆还成立了“河洛大鼓传习所”供人们学习、交流,并举办了河洛大鼓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一系列活动,邀请著名艺人为群众献上精彩表演。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女真时期的叶赫古城
- 荣成市埠柳镇有个“不夜村”,两千多年前曾是一座县城
- 中国最富有的古城,这里文物古迹众多,还存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
- 正定古城“三山不见”,“九桥不流”的说法从哪来的
- 云展探秘5000年前的中国良渚古城遗址
- 庞贝古城消失谜团?
- 宗教信仰|罗马古城遗址沃吕比利斯
- 佩特拉古城——湮灭而又重现的历史建筑奇迹
- 灵璧,开满虞美人花的绝美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