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社区团购,哈啰的转型之困( 二 )


2017年 , 经历了疯狂扩张之后 , 一些平台停运或关闭 , 出现押金难退的问题 , 共享单车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 相关数据显示 , 截至2017年10月 , ofo和摩拜的渗透率分别为23.20%、22.03% , 分列第一、第二 , 位于第三的哈罗单车渗透率仅为1.96% 。
2018年ofo被爆资金断裂 , 滴滴托管小蓝 , 美团收购摩拜 。 共享单车的形势急转直下 , 哈罗单车则靠着在低线城市的深耕 , 背靠阿里上位成功 。
2018年3月 , 哈罗单车通过芝麻信用免押 , 两个月内注册用户上涨70% , 日订单量上涨100%;2018年5月 , 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披露 , 哈罗单车的日订单数已经超过摩拜和ofo的总和;2018年9月 , 哈罗单车品牌升级为哈啰出行 , 升级之后的哈啰出行意在承载更多的出行服务 , 包括单车、共享助力车、共享汽车、城市服务出行业态 。
共享单车的热潮退去 , 市场回归冷静 , 不过共享出行的战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 滴滴和美团对于出行的野心 , 不会放过这个高频的流量入口 , 共享单车市场的格局变为哈啰、青桔和美团三足鼎立 。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韩美曾表示 , 单车日均的骑行需求在2亿次以上 ,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被大家忽略的两轮电动车市场 , 它的日均出行需求是7亿次以上 。 王兴在2020年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 电单车高频的骑行场景蕴含巨大的市场机遇 , 对美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 同时 , 其更高效的平均周转率将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 显示出其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 , 美团将加大投入致力于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军者 。
艾媒咨询发布的共享电单车报告显示 , 2019年中国共享电单车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万辆 , 预计2025年将超过800万辆 。
显然 , 共享单车的战事已经演变为包括单车和电单车的两轮战事 。
事实上 , 早在2017年共享单车的主导权还在于ofo和摩拜的时候 , 哈啰就开始投放电单车 , 但当时由于多数城市表示暂不发展或者不鼓励发展电单车 , 很难形成相应的市场规模 。 2019年4月 ,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出台 , 对电动单车提出规范化的条款 , 共享电单车市场重现活力 。
2020年 , 美团电单车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市场 , 再次搅动了共享出行领域这一池水 。 4月 , 据36氪报道 , 美团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企业下单百万辆以上的共享电单车 。 与此同时 , 青桔被曝完成10亿美元融资 , 其中8.5亿美元由滴滴出资 。 8月 , 青桔推出三款新车 , 其中两款共享电单车 , 一款共享单车 。
在两轮业务上 , 哈啰正面临着后来者滴滴和美团的挤压 。
4月 , 哈啰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表示 , 哈啰在电单车行业大概占整个市场60%以上 , 第二名不及哈啰的一半 。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 , 2020年6月 , 哈啰电单车平均日单量约为400万 , 而滴滴和美团的电单车日单量分别达到350万和100万左右 。 近日 , 易观数据显示 , 青桔单车小程序月活用户超过哈啰达3491.6万 , 哈啰为3153.2万 , 美团单车为2262.4万 。
两轮业务只是出行工具的一部分 , 商业价值有限 , 只能作为生活服务平台和出行平台的附属业务存活 。 哈罗单车品牌升级为哈啰出行后 , 其业务由“两轮”向“四轮”拓展 , 先后上线打车服务和顺风车业务 , 并将顺风车业务拓展至全国多个城市 。
不过 , 顺风车业务面临的安全和监管问题更加严格 。 哈啰顺风车上线后 , 曾发生诈骗案、偷拍乘客等问题 。 近日 , 哈啰顺风车被有关部门约谈 , 其顺风车平台的“附近订单”功能偏离顺风车本质 , 涉嫌以顺风车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业务 , 用户头像显示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方面存在安全风险隐患 。
顺风车这门不亏钱的生意并不容易做 , 哈啰需要更多的业务和想象力来持续吸引资本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