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末人·狂人:鲁迅和尼采

生存条件构成人的境遇。鲁迅的哲学,就首先是从境遇问题开始的,他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最低层的“末人”,他们卑微而谨慎,浑浑噩噩地在世间游走。在尼采那里,“末人”则是他专门塑造出的和“超人”相对的形象。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又向人们介绍了“狂人”。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笔下的“狂人”和尼采哲学中所讲的“超人”有着许多相似的品格。
“超人”一词是尼采的首创,但又是一个没有被尼采充分阐释,给出明确定义的词。尼采虽然以他的“超人”哲学让世人震惊,但从尼采的作品来看,“超人”只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被完整地展现过。“超人”的概念从它出现以来就满载了人们好奇的目光,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生哲学,开启了西方思想界中非理性主义的序幕,是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源泉。
 尼采|末人·狂人:鲁迅和尼采
文章插图
从尼采的原著看,“超人”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拥有强力意志,富有创造性、肯定性和超越性的新型的人,一是指从凡人中觉醒,孤独痛苦但坚强、勇敢、不屈不挠,进行着反基督教、反世俗道德的斗争中的人。“超人”其实是尼采对人的一种生命理想,是对理想人性的渴望的外在表现,他具有尼采想象中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最完美的人格,他勇敢而坚定,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留下自己超凡脱俗的脚步。
在东方,尼采的超人思想则被鲁迅和他的学生徐梵澄介绍进入中国,逐步成为唤起人们的精神力量。鲁迅希望通过“超人”精神唤醒广大民众,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不要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思想的奴隶,不要为现实的苦难所阻碍,成为真正的具有抗争精神的人。
和“超人”相对的是“末人”,查拉图斯特拉有时称善良的人为“末人”,有时叫“完结之始”。尼采认为这是最有害的一种人,因为他们是以牺牲,也就是牺牲未来为代价而苟延于世的。”
 尼采|末人·狂人:鲁迅和尼采
文章插图
在尼采看来,善良人不能创造,他们永远是完结的开始,他们把重估一切价值的人钉上了十字架。他们也把人类的未来钉上了十字架,在现实生活中,善良人的危害是最严重的。而在现代汉语中,“末人”的形象大概是鲁迅创造的,“超人”和“末人”相反对,他们具有完全相背的性格,这为我们理解鲁迅作品中的“末人”提供了钥匙。
在尼采那里,“末人”有着和“超人”相对的特征:他们没有创造的愿望和能力,不再投掷愿望的箭;他们谨小慎微,畏缩卑鄙,浑浑噩噩地度日,他们靠彼此的摩擦来取暖,他们小心地走着路,生怕碰在石头和别人的身上,给自己带来伤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有着微小的纵欲,并以为这就是幸福;他们的个性泯灭,千人一面,不再贫穷或富足,这两者对他们而言都太苦恼,他们愿意支配和服从,两者都太苦恼,一群没有牧人的羊,一切人意愿相同,一切人相同,有着别种感情的人进疯人院去。
尼采深痛厌恶“末人”身上的这种奴隶性,在他的笔下,“末人”的原型是基督教信仰下的德国民众,这群人盲目地信奉着基督教,没有思想也不愿为另一种生活而努力。鲁迅在寻找解救旧中国民众灵魂的良药时,在尼采身上找到了契合点,如果不是鲁迅,汉语中也许不会出现“末人”这一概念。“末人”,德文为De:Letzt Mensch,英文为the last men,也就是“最后的人”的意思。
 尼采|末人·狂人:鲁迅和尼采
文章插图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他看到精神医乏是中国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意识到“末人”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于是,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把“末人”的形象揭示给人们看,不动声色地表现出“末人”的存在给民族带来的危害和痛苦,他们就好像是勃附在旧中国的伤疤,虽不会为民族带来巨大的彻底的灾难,但足以使整个民族渐渐丧失所有的毅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