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康复治疗师,不如初级医生,中国康复医学二十年之怪现状( 六 )


目前 , 国内只有少数三甲医院真正做到“治疗前移” , 而更多的 , 作为分级诊疗体系中的毛细血管 , 更适合患者就近康复的市县公立医院、社区医院 , 尽管康复工作正在开展 , 情况却不容乐观 。
一位知名三甲医院康复科主任告诉八点健闻 , 目前县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 , 技术掌握的不全面、不规范;第二 , 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第三 , 康复设备以中医康复为主 , 现代康复理念太少;第四 , 医保报账覆盖程度有限 。
技术、理念和医保的问题 , 也许都可以随着时间解决 , 而人才的问题 , 如果现在不重视 , 也许会随着时间愈加严重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曾披露过一个康复治疗师的国际标准 , 每10万人50名康复治疗师 , 按照14亿人口计算 , 中国需要70万康复师 。 而据毕马威专家访谈 , 中国现有康复治疗师仅5万 , 缺口有65万 。
在老一辈医生的观念里 , 康复医学是个不受待见的学科 。有受访者谈起最初学医的经历:“当初因为考不上外科 , 才选了康复医学这个新开设的专业 。 ”
康复科最重要的工作人员是康复治疗师 。 一名本科起点的康复治疗师 , 至少需要4-5年的本科教育和1年的规培 , 才可参加考试医技类的考试执业上岗 , 从专科执业的初级治疗士 , 到本科毕业的初级治疗师 , 一路成长 , 最高可评为高级治疗师 。
尽管华西作业治疗室门口会贴上“技师≠治疗师” , 但在众多治疗师的名牌上 , 仍然写着“技师” 。 这也恰恰暴露了康复治疗师的从业尴尬 。 国际上已经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作为独立职业、独立教学培养 , 甚至美国还将博士作为从事物理治疗的门槛 。 但我国仍把康复治疗师归为技师 , 没有单独的注册体系 。
中山市人民医院主管康复师王逸非甚至用段子自黑:刚工作的时候 , 听到有病人喊“师傅 , 按摩” , 他会认真地走上前和患者解释;工作三五年后 , 面对同样的无奈 , 他选择回应一声“好的 , 马上” 。
除了患者的不理解 , 技师的职称还“确保”了康复治疗师的收入与康复医生相比要差很多 , 更重要的差距还在于两份工作的晋升前景 。
以上海市为例 , 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年薪约六十万 , 而类似资历的康复治疗师的年薪可能只有主任医师的一半多 。 正高、副高临床医生还可到各个医院挂牌背书 , 但康复治疗师这个靠手艺吃饭的职业 , 难以赚取挂牌收入 。
知乎上 , 有人提问“学历不高 , 无医师资格证 , 属于医学技术人员 , 康复治疗师年龄增大后的出路是什么?” , 在这个问题8万多人浏览的问题下 , 只有25个回答 。
临床从事神经及肌骨康复的治疗师“老蒋头”描绘了一个有些心酸的场景:同样是60岁白发苍苍 , 医生坐门诊是“吃香” , 治疗师做床旁康复、做手法 , 面对一个年龄比你还小的中风患者 , 一切尽在不言中 。
一位已经升任负责人的华西治疗师感慨:一个高级的治疗师 , 也不如一个初级的医生 。
康复 , 渴望着一场“消费升级”康复科的未来在哪里?
周文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
4年前 , 周文钰腰腿突然疼痛 。 他是深圳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 一个本专业的医生 , 得了本专业的疾病 。 他在第一时间做了腰椎间盘突出手术 。 那时 , 他还不到40岁 。
术后2周 , 他选择了一家德国的骨科医院休养 , 希望可以暂时摆脱繁重的临床工作 。 康复理念是悄无声息进入他的视野中的 , 如同康复治疗不知不觉在骨科术后超早期就已经介入 。 术后6周 , 他已经能够打篮球 , 尝试慢跑 , 看似日常的训练正是运动疗法的体现 。
回国后 , 周文钰同样处于早期阶段时就做了运动 , 但腰酸背痛又开始出现 , 坐半小时起身就抬不起腰 , 可想而知一台手术下来的艰辛程度 。 同事们见状劝他“不要那么早做运动” , 于是 , 运动计划便告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