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康复治疗师,不如初级医生,中国康复医学二十年之怪现状( 二 )


每年 , 至少7000万人需要康复治疗 , 住院康复却只有157万人次;中国需要70万康复治疗师 , 却只有5万 。
两个多月前 , 国庆前夕 , 从成都出发的自驾游中 , 轿车侧翻 , 50多岁的黄茹(化名)当场昏迷 , 被救护车直接送到了华西医院 , 手术 。
术后第6周 , 黄茹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骨科复查 , X光片上隐约可见梭形骨痂阴影 , 说明骨头长势良好 , 主刀医生告诉她 , 可以练习双拐走路了 。
然而 , 黄茹的膝关节弯曲度数并不令人满意——她只能坐在床边 , 双腿自然垂下时 , 小腿被动弯曲90~100度 , 无法如常人那样伸直和后踢 。
年纪大了 , 黄茹还有严重贫血 , 稍微一动就头晕 , 出院后 , 她的重心完全放在如何“吃好睡好把气血养足” , 唯一的治疗措施是在家烤灯促进伤口愈合 。 期间 , 她尝试过趴着练习屈膝 , 但到了一定角度后 , 疼痛再度袭来 , 家属又“下不了手” 。 于是 , 康复训练计划如同她的肌肉和关节一样 , 一直僵持着 。
而在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看来 , 黄茹这类的骨折 , 拖得越久 , 康复之路越不好走 , 最终只能用“暴力”手段强行掰开关节活动度 。
对外科来说 , 放下手术刀 , 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 救死扶伤的使命便告终结 , 术后简单嘱咐几句“适当运动” , 剩下的事情便交给时间 。
然而 , 就像复原一幢倒塌的楼宇 , 手术是稳固楼盘的基石 , 功能的恢复却是一层层楼的重建 , 而屋内的玻璃装饰品却很难破镜重圆 。 无论是车祸或摔伤引起的骨折病人 , 还是每年新发550万的脑血管意外患者 , 要想恢复 , 手术不是结束 , 康复才是开始 。
在中国 , 千千万万个病人如黄茹一样 , 他们有康复需求 , 却因种种原因被耽误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周文钰曾向健闻感慨中文词汇的博大精深:很多骨科医生总是说“多注意休息 , 适当运动” , “适当”似乎囊括一切 , 但又鲜少有人说出具体的量化标准 。 与此同时 , 民间对于“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理解 , 仍然是躺床上休息几个月 。 实际上 , 如果一直躺着不运动 , 患处的肌肉会出现萎缩 , 继而影响关节活动 。
直到复诊时 , 主刀医生建议她向康复治疗师求助 , 黄茹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她试图通过私人关系请康复治疗师上门 , 遭到婉拒后便没再坚持 。 几经打听之后 , 黄茹选择了一家针灸工作室——她有一位手臂骨折的朋友在接骨后来此针灸 , 无需康复治疗就恢复如初 。 身边活生生的案例 , 以及心底对中医说法的认同 , 让原本萌芽的运动治疗计划暂时搁浅 。
尽管 , 她家就住在华西医院附近 , 却从不曾去看过一次康复门诊 。
汶川地震——康复医学发展机遇如果去华西的康复科看看 , 黄茹可能会震惊于那个800平米的大型物理治疗室 , 里面一张张黑色橡胶床排列而立 , 身后是双杠、脚踏车等助健设备 , 几乎像个另类的健身房 。
然而 , 她有没有机会在那里“抢”到一个床位也许会是另一个问题 。
排队入华西康复中心的病人 , 等十几天到一个月的情况都不罕见 , 如果黄茹在骨科时便提出要求转入康复科 , 可能会快一些 , 然而 , 她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 , 已经出院了 。 另外 , 即使入住了康复科的病房 , 体验各项治疗和理疗也要掐准时间 。 每天8点和13点前 , 护工们早早推着病人们等候在各间治疗室的门口 , 来自肌肉骨骼、脊髓损伤、运动医学病房的病人们相聚在此 , 上演一场“抢床”大战 。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华西康复科 , 从自制矫形器具、租旅馆房间做病房开始 , 用几十年时间积累起了康复治疗的经验 。 而最令这里的医生们痛心的 , 也让这里后来有了长足发展的 , 是那场举国闻名的灾难——2008年汶川地震 。
官方数据显示 , 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 , 374643人受伤 , 17923人失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