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人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出理由和借口。每件成人做出的事情,都能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也是为什么有发言权是很好的一件事,就是你总能给自己找一堆说法,说这么做其实是特别正确的。一切皆模糊,是管理学的第一个难度。
2. 知人最难
识人识面不识心,你怎么能知道这个人,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面试的时候,只有半个小时,你怎么知道这个被面试的人能否胜任某个工作?
即便你能判断他的行为能力、硬技巧,那你怎么能判断他是不是能跟你的团队配合,是不是人品非常好。没人会说自己人品不好,没人会说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有潜力成为十年之后的领袖?
平时老实谨慎的人,你怎么知道在危急时刻,这个人还依然老实谨慎?
你怎么知道这个人手握重权之后,不会干出坏事,不会起杀心?
知人是要有天赋、要犯很多错误才能做好的一件事。
3. 晓事也不容易
比起知人,晓事是更好的着力点,在这点上我完全同意曾国藩说的。你努力多读书(比如《资治通鉴》)、多做事,阅历多了,你就会徐徐开悟,多少有点明白事了,在商业判断上也就多少能够平和公允了。
4. 不晓事,君子也没用
小人做错了是错的,君子做错了也是错的。刚才说管理是模糊的,知人是难的,晓事也是难的,更可怕的是,哪怕你知道他是一个好人,但他业绩非常差,他也不是一个成事的人。
5. 对事不对人
先别忙着定某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君子,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小人。
3
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明小人
做管理的人,职责有两个:一是知人善用;二是懂得做事的规则和逻辑,就是所谓的晓事。
曾国藩对居高位有深刻的体会。大是大非,黑白分明,但黑白分明的事是少数,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多是处于灰色领域,实际做事的人面对更多的困境,是非成败都在变化。这是曾国藩在晚清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做了那么多的大事后深刻体会到的。
针对刚才曾国藩这段对于高级领导的说法,我了解他的苦衷,知人特别难,人心变得快,老实和尚不老实,正人君子办傻事,甚至持续地办傻事,特别是在末世、在末法时刻。但是,我还是反对他这个观点,这个观点突破了他成事方法论的底线,是他的污点。
我坚定地认为,人先于事,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明小人。当然要有业绩,但是要先讲价值观。
在华润有这么一句常说的话:“业绩不向辛苦低头。”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辛苦,你光跟我讲说,你多苦多累,你干到多晚,你熬了多少个夜,你如何累到身体不行,等等,但是如果你没有业绩,没有成果,不好意思,我不能向你的辛苦低头,不能认同你的辛苦。
但是后面还有一句:“价值观不向业绩低头。”如果你丧失底线,获得了业绩,这个业绩不是我们要的业绩。如果不能坚守“业绩不向辛苦低头,价值观不向业绩低头”,会出现什么?
一个团队里就会有相当比例的小人——很能干但是品性不好的人,他们会不惜使用降维攻击。
我的作家朋友大刘,在《三体》里说过“降维攻击”。小人能够降维去打击,你有道德,他没道德,你站着,他趴下,你要遵守规则,他不遵守规则,那这个被降维打击的人就占据劣势,去降维打击的人就有优势。
如果说只强调业绩,不强调价值观,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一个团队里一定有相当比例的小人。业绩文化越强,小人使用降维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的团队成就的事功越来越大,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战车被能干的小人们绑架,时间就会变成我们的敌人,翻车的风险与日俱增。
在末世,成事的人容易追求速效,容易忽略对于朴拙君子的培养,容易向聪明小人和降维攻击低头。这种心态和做法也加速了末世的败亡。曾、张、左、李这四大名臣,造就了晚清的中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样成事的人,大清朝很快就在内忧外患中烟消云散了。
- 冯唐:带兵打仗,最怕没有锐气
- 冯唐易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呢?
- 抱守|明机巧而不用,知朴拙而抱守(深度好文)
- 实用|新书上架丨《冯唐成事心法》 冯唐21万字实用干货讲述20年实战经验
- 聪明|宁为朴拙君子,不做聪明小人
- 封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难道李广一辈子都没有封侯
- 冯唐|《史记》里那些把天聊死的直男
- 遵守|冯唐:要成事,就一定要遵守这个原则
- 李广难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高雅的调侃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