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 )


“风韵”二字 , 正是读书而来 。性灵可决定面目 , 此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也只是指读书人议论风采的说法 。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 , 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 , 但是他们都是有风韵的 , 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 。
再谈到具体读书 , 我想是要读出些“味儿”来 。读书有味 , 语言有味 , 做出文章来也有味 。所以 , 读书须先知味 。林语堂曾言 , 有人自幼嚼书本 , 老大不能通一经 , 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 。可见 , 有人读书读了半世 , 也读不出什么味儿来 , 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 , 且不得其读法 。
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 , 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这是知味的读法 。但每个人的“味觉”不同 , 所以喜好和品好也不同 。所以书不可强读 , 强读不仅无效 , 反而有害 , 这是懂得读书的第一要义 。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滋长出来的 。“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 , 如草木荣枯 , 河流转向 , 各有其自然之势 , 逆势必无成就 。”世上本没有人人必读的书 。有你所应读 , 我所万不可读 , 有此时可读 , 彼时不可读 , 即使有必读书本 , 也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 。见解未到 , 必不可读 , 思想发育程度未到 , 也不可读 。
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 , 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 。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 , 挨打亦读不来 , 后听同学读《左传》 , 求授《左传》 , 反而觉得容易读通 。《庄子》本是必读之书 , 然假使读《庄子》觉得索然无味 , 只好放弃 , 过了几年再读 。对庄子感觉兴味 , 然后读庄子 。读书要等兴味来 。若有不喜欢的书 , 搁下几年 , 未尝不变做喜欢 , 于我心有戚戚焉 。
由是可知读书有两个方面 , 一在作者 , 一在读者 。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 。有读了全然无事的 , 也有读了手舞足蹈的 , 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 。至于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 , 只有你知道 , 你找到这样一位作者 , 自会一见如故 , 甚至相见恨晚 。
读书还须有胆识 , 有眼光 , 有毅力 , 若全凭条文断事 , 便是学究故态 , 难能得到书籍给予的丰富馈赠 。连同前面所讲 , 也是最后一点 , 读书全部之主旨 , 就是要读出自己的性灵来 。前人能说得我服 , 是前人是 , 前人不能服我 , 是前人非 。叔本华云:“人心之不同如其面 , 要脚踏实地 , 不可舍己耘人 。”诗或好李 , 或好杜 , 文或好苏 , 或好韩 , 各人要凭良知 , 读其所好 , 然后所谓好 , 说得出好的道理来 。再或者 , 都不好 , 只要你能说出不好的道理 , 就不必惭愧 。如此读书 , 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 , 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 , 除一种俗见 , 算一分进步 , 才不会落入圈套 , 满口滥调 , 一知半解 , 似是而非 , 进而排脱了俗气 。
前面谈到可根据个人特性有选择地读书 , 但同时读书又需要讲求深读博览 , 这与前面所说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这一论点并不矛盾 。当你的学识见解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 你定会认识到博览的必要 , 这样一来 , 原来你不爱看的也就变成你爱看的 , 甚至迫切要读的书了 。鲁迅先生读书是极力精深的 , 同时他又非常强调博览 , 主张不要对自己的阅读范围作过狭的限制 。他年轻时 , 在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 , 花鸟虫鱼 , 无一不读 。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疏》《花镜》这样谈花草虫兽的古书 , 他也在闲时拿来翻看 。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 , 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 , 也要泛览 。譬如学理科的 , 偏看看文学书 , 学文科的 , 偏看看理科书 , 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 ,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 , 对于别人 , 别事 , 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他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还说:“先前的文学青年 , 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 , 以为这些无足轻重 , 后来做起文章来也糊涂 。”鲁迅博大精深的知识和他的巨大成就 , 是与他的博览有着直接关系的 。当然 , 博览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 。在博的基础上 , 要逐渐选择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 ,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根据自己的“味觉”来读书这论点上 , 这一门学通了 , 就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 对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