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荡荡淮海路9:老底子的万兴:食品二店( 二 )


文章插图
图说:1984年,中百一店开夜市。
庞建华摄
霍塞描述的只是一个侧面,但上海之夜的花团锦簇却可见一斑。这样的夜晚,不只属于单身男子。遗憾的是,他的笔下未有当时上海之夜的全部。
我跑到那时还在四川中路的上海市档案局,寻找上海夜市的材料。在开本约889χ1194的《上海大观》里,见到了不少老上海的夜市照片。把书借回电视台,用摄像机拍了三张: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和外滩。
 夜市|荡荡淮海路9:老底子的万兴:食品二店
文章插图
图说:老上海夜市一瞥:永安公司。
这些照片在《新闻报道》中露脸后,引起反响。“冶金安装公司建筑工程队肖红专来信:‘老人们看了那两幅插入的旧上海画面,感慨很深。希望多穿插些过去的东西,让人有比较和回味。’”(上海电视台《观众来信汇编》1984年第36期)上海茶叶三厂傅军在信中写道,“发展夜市,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希望上海电视台能经常报道类似‘繁荣上海夜市’等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新闻片,为促进上海市场的繁荣,真正使上海这个美丽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而作出贡献。”
夜市在中国的出现,是在北宋初年。赵匡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夜市不说不的皇帝,要“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据《东京梦华录》,汴梁和杭州都是中国有名的不夜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王孝通先生《中国商业史》指出,“盖商业以政治之治、乱为盛、衰,国势随商业之赢、虚而隆、替。”如把商业看作一个晴雨表的话,夜市就是其中最活跃的元素。
夜市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984年,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最大商业城市上海,全市仅有两千多家商店开了夜市。虽还未连成街亮成片,与这座国际大都市地位不相匹配,与市民的要求尚有距离;但它充满了生命力,显示了远大前程。
 夜市|荡荡淮海路9:老底子的万兴:食品二店
文章插图
图说:1984年,叶公琦副市长视察南京东路夜市。
庞建华摄
我和小庞合作的上海夜市连续报道一共播出八天,从8月1日到8日,计8条新闻和两则评论。最后的压轴戏在中百十店(今永安公司)夜市灯具柜台前,采访分管财贸的副市长叶公琦,他谈对进一步办好上海夜市的三点看法;四周围满市民。
 夜市|荡荡淮海路9:老底子的万兴:食品二店
文章插图
图说:1984年,我在夜市采访叶公琦副市长。
庞建华摄
《上海市夜市越办越兴旺》获1984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奖“连续、系列报道”三等奖。这是上海电视台所得第一个“连续、系列报道”奖,也是我当采访人员得到的第一个全国奖。不会忘记,它是从老底子的万兴开始的。
 夜市|荡荡淮海路9:老底子的万兴:食品二店
文章插图
图说:十字路口的面貌已变,忘不了老底子的万兴。
袁念琪摄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等,入选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和《中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书。
_原题为:《荡荡淮海路9:老底子的万兴:食品二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