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 五 )


吴金鼎回国之后没有再去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而是去了以清华国学院导师李济为主任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那里继续从事田野古迹调查与发掘工作。此时,抗战已起,国民政府被迫内迁,但是,处在极端困难时期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济的带领下,一直坚守岗位,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工作。吴金鼎从1938年到1940年在云南大理境内作勘察发掘,发现了32处遗址,主持发掘了5处,与王介忱、曾昭燏合著《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奠定了中国西南部地区史前考古的基础。1941年开春到翌年冬季,吴金鼎在四川彭山主持汉代崖墓的发掘,探知四川一带特有的墓葬制度。1943年主持成都抚琴台王建墓的发掘,喜获学术大丰收,对于唐代末期以及五代的艺术发展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944年,抗战进入关键期,一向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吴金鼎,满怀爱国热情,毅然决然放弃自己喜爱的田野考古,说服亲朋好友,脱下长袍换上军装,加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为四川新津美国空军第二招待所主任,为在华对日作战的盟军做翻译和后勤工作。抗战胜利后,吴金鼎应齐鲁大学之邀回到母校参与学校复建事宜,除教授《田野考古学》等课程外,还担任校长室西文秘书、训导长、文学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图书馆馆长。正当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扎实肯干的吴金鼎准备为母校振兴放手大干的时候,病魔却无情地夺去了他“虽短矮而壮健坚实”(夏鼐语)的生命,于1948年9月18日在济南病逝,年仅47岁。
天妒英才,金鼎不朽。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说:“像吴禹铭先生才算是田野考古学的正统派,着重田野考古而轻视故纸堆中的研究。”
梁思永乃梁启超次子,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就学于哈佛大学研究院,与吴金鼎一样攻读人类学与考古学,小吴金鼎3岁,后担任清华国学院助教。与李济、吴金鼎一起参加城子崖遗址发掘,并首次提出“龙山文化”的名称,可谓“龙山文化”的命名者。1954年4月,梁思永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50岁。27岁的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27岁的梁思永命名了龙山文化,两位考古学界之青年翘楚联袂写就一篇中国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永记史册。
夏鼐说:“今天(1948年10月28日)得到了吴禹铭先生的死讯,不仅是我们朋侪间觉得丧失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友,并且也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大损失。今日中国考古学界中,真正能够吃苦,肯下田野去做发掘工作,既有丰富的田野经验,又有充分的考古学识的学者,不过十来个人。正感觉到人才的缺乏,现在呢,在这十来位中又弱了一人。”
夏鼐生于1910年,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历史系,公费赴美学习考古,后改到英国留学,与吴金鼎同在伦敦大学研读考古学与人类学。吴金鼎的导师是彼特里,夏鼐来时彼特里已经退休,他与吴金鼎又一同跟从彼特里的继任者惠勒学习考古。1937年,吴金鼎以优异成绩完成博士学业回国,夏鼐则继续学习,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夏鼐回国后与吴金鼎在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共事,一同参加了四川彭山考古调查与发掘,与吴金鼎感情至深。自1962年始,夏鼐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长达20年之久,并履职社科院副院长,1985年在北京逝世。
龙山文化|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梁思永、夏鼐之言是吴金鼎同时代青年考古学家发自内心深处的恸哭,今日听来依旧为之动容,这是吴金鼎、梁思永、夏鼐等那一代年轻知识分子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与龙山文化一样润泽子孙。可告慰吴金鼎、梁思永等考古学家的是,经过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龙山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它所涉及的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物质文化、文化传播诸多方面,都得到深入探讨。考古学家蔡凤书、栾丰实在为《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所撰前言中指出,关于龙山文化的研究已由学术研究的附属品演变成重大的学术研究课题,日臻成熟,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前辈学人意志、理想得以接续,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