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什么我们供养了僧人,还得感谢僧人?( 二 )


皇帝走了以后,僧稠大师说:“告诉你们,并不是我喜欢在皇帝面前摆架子,不去迎接他,因为过去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就因为到门外走了七步去迎接优填王,致使优填王失国七年,才又恢复王位。我身为人天师范,我不愿出去迎接齐文宣帝而使他损了福德,我坐在这里,祈求他国基巩固,对他已经是太尊敬了!”
现在的泰国,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出家披上袈裟,虽是国王将相,也要对你顶礼致敬;同样的,假如地位尊贵如僧皇的出家人,只要脱去袈裟,也就跟平民一样了。
从僧稠大师不迎接帝王的故事,及佛教国家信徒恭敬三宝的行为看来,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也就不必要求出家人对我们的礼敬了!
化缘,是大德度化众生的殊胜方便
中国僧人特殊化,一般不出寺院化缘。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众生积累资粮,有时候也会采取各种方便。梁武帝曾问志公禅师:“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
志公说:“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在《百业经》中记载:
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甘美的食物,一个婆罗门童子看到后,飞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给我吧!”
佛陀对他说:“你说一句‘我不要’,我就给你。”
婆罗门童子迫不及待地说了后,佛陀就慈悲地将食物给他了。
事后,诸比丘问佛:“为什么世尊初时不给他食物,要他说‘我不要’后再给他?”
佛说:“此婆罗门童子的贪心很重,在过去的百千世中,无论他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今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他会在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
以前华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他老人家经常让参加法会的乞丐们去乞讨,并要求将乞讨得来的饮食供养他。华智仁波切并不是无法得到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积累资粮才这样做的。
僧众把供养的财物都用上了,这对施主是非常有利的。
武帝问志公禅师:“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
志公说:“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无量功德。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施,如同行路著脚跟。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寺院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弘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
又问:“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钟鼓法器者,其福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脱人身;舍戒衣者,生生世世饱暖;舍钟鼓法器者,出世为人,音声响亮,得好名声之报也;舍鞋袜者,再生不用入厨房,有人奉事;舍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经险隘。”
武帝又问:“再有僧道来化,吾则多施与他,不许他到处去化缘好不好?”
答曰:“不好也。我佛启教平等法门,不当一人独自得福。务要普化世人,各发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轮。经云:宁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以此乃是我出家人之愿力也。但凡积福,不拘多寡。可量家中之有无,随心而作福。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何以成圣?小恶若为,足以灭身。若论财多而为胜,则富者可作,而贫者永不能种善根。见人为善,发欢喜心,称赞一言,可以同得其福,何况随缘布施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