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站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屈原投江殉国,溅起历史文化长河中浪漫主义的水花;2205年后,徘徊在传统文化尾端的王国维投湖自沉,被梁启超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的学人与世长辞。
文章插图
秀才出身的王国维以其自辟户牖的学术眼光,和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没有专师教授,没有硕士、博士头衔的荣誉,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甲骨四堂”之一。他取得的成就,就像是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异样的光辉。
“蓄谋已久”的自尽:两度投湖,终成悲剧
92年前的6月2日,一辆人力车,拉着一位身后拖着长辫的老人,从清华园向颐和园昆明湖方向走来。这位老人先去了长廊漫步,又来到石舫前静坐,后来踱步到鱼藻轩前,抽起了纸烟。一支烟燃尽,这位老人也决定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跳入湖中。
园中的清洁工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唯独没有料到最后的纵身一跃。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这位老人已经气绝而殁。他就是王国维。
文章插图
1927年6月2日,早起的王国维一切如常,按时到达清华大学的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后来发现,试卷和文章没有带过来,于是安排听差回家去取。
评定完试卷,王国维去找了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商谈下个学期的招生事宜。临走时,王国维想问侯厚培借两块钱,侯厚培给了五元钞票。
出了办公室,雇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走到半路,又折了回来。前一天,他曾为学生写了两页扇面,其中一个落款误将学生称为“兄”。回到办公室,提笔将“兄”改为“弟”,又转身上路。
这一次,没有回头。一代大师自沉昆明湖鱼藻轩,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引发后世人无尽揣测。在他身后,留下一幅苟延残喘的乱世图景。
1927年,北洋战争打响,军阀混战拉开序幕,北京城旗帜变换频繁,运动与镇压此起彼伏。抗争,惶恐,苟活……这一切,似乎都成了王国维决然投湖的引线。
王国维自沉的三天前,好友金梁曾前来探视。看到一贯心平气和的王国维在当天晚上“愤激几泣下”,于是金梁转而宽慰王国维。对话中提到颐和园,王国维说了一句:“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耳。”或许,在他和自己的老友对谈的那天,已心生投湖想法了。
如果往上追溯,这算是王国维第二次决定自沉。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逊帝溥仪被逼出“宫禁”逃进日本使馆,后来由罗氏父子“扈从”到天津,住进日本驻军“保护”下的张园。
文章插图
亲眼目睹“主人”(王国维在写给好友蒋孟蘋信中对溥仪的称谓)的狼狈出逃,身在宫中的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怀着“君辱臣死”的信念,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后来因家人阻拦而未果。这起事件,也为王国维1927年投湖自沉的“殉清”说法提供了依据。
王国维作为清朝遗老,以其秀才出身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这对王国维而言,的确是莫大的恩遇。即使清朝覆亡,王国维依然称溥仪为“主人”,似乎更加印证了他的“殉清”说。
当时,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比之,陈寅恪写诗评价王国维“一死从容殉大伦,千秋怅望悲遗志”,时任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甚至鲁迅等人均持“殉清”说。实际上,“殉清”说一度被学界认可,源于罗振玉的一手操作。
罗振玉得知王国维自尽后,以王国维的口吻连夜拟写了一份遗折,让其四子罗福葆模仿王国维的笔迹誊抄,呈递给当时寓居在天津张园中的逊帝溥仪。
- 七律·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45周年
- 周恩来逝世45周年纪念封暨《周恩来与北影》图书在故乡淮安首发
- 一座石碑引发的遐想,王国维的死亡之谜
- 姚崇逝世后将全部宝物赠予好友,几天后好友豁然大悟,却为时已晚
- 时尚泰斗皮尔卡丹逝世:创新先驱,精神永存
- 王国维手稿曝光,文人品质,字迹一流,不愧为最后的“帝师”
- 王国维为了留学,无奈接受包办婚姻,发妻不幸早逝,娶了侄女为妻
- 王国维为何要投水自尽?溥仪说是被债主逼的,陈寅恪则称另有原因
- 《黄河大合唱》作曲者冼星海,40岁莫斯科逝世,仅留一女现状怎样
- 皮尔·卡丹逝世:将当代时尚带进新中国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