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张载|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文章插图
 张载|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文章插图
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载诞辰1000周年,为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关学文脉,12月12日至13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宝鸡举行,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赓续,从而讲好陕西地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陕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被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誉为“横渠四句”的大道至简之名言,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提出这四句话并用一生去实践的,正是创立了关学的陕西历史文化名人“横渠先生”张载。
关学自创立后,历800余年,经众多学者薪火相传的学术探索,培育了独特的关学气象和关学精神,为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哲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关学所蕴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优秀精神,真正践行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使命意识和办学宗旨,对于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开宗立派
张载|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鞠躬尽瘁
张载,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宋明理学奠基人之一,著有《正蒙》《西铭》《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他的名字取意于《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又被称为“横渠先生”。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21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范仲淹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张载认识到:投笔从戎固然可为,但振兴儒学、以文化人才是消除战乱、经世济民的长久之计。自此,张载开始研读儒学经典,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张载一生中曾两次被荐入京,但当发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便毅然辞官,回归乡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一生忧国忧民的他,鞠躬尽瘁,终身清贫。
由于张载的学说起源于关中,所以被称为“关学”,是宋朝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其中“尊礼贵德”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宏阔哲思,“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至今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西方学者更是称张载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躬行礼教
笃实践履
关学作为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与二程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起,构成了北宋以后的主要学术思潮。以《正蒙》《横渠易说》为代表的关学思想,不仅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教育见解等方面独具风格,更留下了以“横渠四句”“民胞物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代表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主旨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张载为自己确立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为天地立心”之“心”,是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张载主张一切有社会担当和责任心的志士仁人,应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确立一个根本的目标和共同坚守的信念,即确立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方向。“为生民立命”之“命”,是指张载把天下民众视作命运共同体,用道德价值作为民众安身立命的依据,使他们得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赋予生活以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中,“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继绝学”是指张载等北宋理学家为挽救孔孟之后“学绝道丧”的局面,在传承孔孟“绝学”的同时,还对儒学做了“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理论创新。“为万世开太平”,则意为实现天下太平是历代儒者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张载不仅关注眼下的太平秩序,还以更深邃的视野表达了对“万世太平”的关切,要求人民从历史的和未来的、民族的和世界的、现实的和哲学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最具中国风格并影响至今的大国和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