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由王凤姐的茄鲞,想起了“舌尖上”的蒲菜

喜欢《红楼梦》的人,各有各的喜欢。一本小说,写进了各色人生。《红楼梦》中,一次次的宴席,令人难忘。很多时候,介绍的不是菜品,而是工具和餐具。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心疼不已。稍稍安定下来,最关心儿子吃喝,“她问:‘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宝玉要了什么?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
看到这里,我充满好奇。书中背景,当是北方。能随时吃到荷叶莲蓬吗?我们这里算是水乡吧,荷叶莲蓬也有季节,不可能想吃便吃,何况他们的时代,没有冰箱储存。看到后面,明白了。原来没有什么荷叶莲蓬,而是一套模具。
“凤姐儿笑道:‘老祖宗别急,等我想一想这模子谁收着呢。’折腾一圈,最后在管金银器皿的那儿找到了。”说明这套模具得来不容易,工艺水平要远远高于实用价值。折腾寻找,说明平时用得很少。贾宝玉挨打后,只怕要天上的星星,贾母也会想办法给他。他不过要一碗“长的像荷叶莲蓬的汤”。
模具什么模样?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
荷叶汤究竟用什么食材为主?书中没有详写。我个人猜测,应该是什么面点。否则要模具干嘛?加了鸡提鲜,应该是咸味的,是不是类似现在的面鱼汤呢?
贾府是个大家族,日常生活里,大宴小宴家常宴,不时在读者眼前出现,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做着形象的注解。不过,很多的菜品书里面并没有详细的做法。像荷叶汤,刻画的是模具。细写的美味,也有。名叫“茄鲞”的菜肴,在我的记忆里久久难忘。
茄鲞怎么做?书里面的介绍真的很详细。同样由大管家王熙凤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做法。在小说的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一干人等,陪刘姥姥逛大观园,玩栊翠庵。
刘姥姥开口了:“‘只是还不象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想起|由王凤姐的茄鲞,想起了“舌尖上”的蒲菜】鲞的本义是指剖开晾干的鱼,后来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海边人家至今将这类海产品称为鲞。鳗鱼鲞、鮸鱼鲞等,最常见常吃。我对此比较熟悉,故而对做茄鲞的过程,好好看了几遍。书中首先打破了鲞是“片状物”的限制。所有制成材料,都被切成丁状。其次,不是自然晾晒,而是用鸡汤煨干,用芝麻油收汤再用糟油拌好。装罐子里密封。这些步骤都是为了保存时间长一点。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农村腌咸菜萝卜,渔民腌鱼晒鱼干做鱼鲞,都是为了保存。
茄鲞因为工艺复杂,做一次很麻烦,做的时候多做一些存放,可以吃很多次,所以有那么多的保存要求。
由茄鲞,我想起蒲菜。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里,有对蒲菜的介绍。蒲菜小时候吃过,没觉得好吃。因为费油,故而不常吃。电视里号称上千块一斤的蒲菜,我很不以为然。那年清明到淮安,看到有卖,买了一斤蒲菜带回家。和五花肉一起炒,有特别的清香。扬州基本没见到过。
“舌尖2”,对蒲菜有更多的介绍,还说是扬州人常吃的菜。片子播过以后,我在扬州真的看到了蒲菜。还在报纸上看到,是淮安人的家常菜之一。介绍说蒲菜正宗的做法,是将蒲菜先用鸡汤汆至六成熟,放进砂锅,平平铺好,上面放上斩肉小火慢炖。慢炖两三个小时后,上桌开吃。这是蒲菜?老百姓最常吃的菜之一?很有了茄鲞的风采。我试着买回蒲菜,没用鸡汤汆,直接放在砂锅的清水里,上面放了一层大斩肉,烧出来不比炒肉片好吃多少,却费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