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奔驰在雪原中的马爬犁。
赵老爷子边比划着边说:最重要的是两根辕木爬犁杆子靠近前边的爬犁腿子的一尺之外处,要用大锛子砍出薄薄的凹槽,一边用火烧火烤后煨成半弓形,让两根爬犁杆子微微上翘,以贴近牛马的肚腹,便于驾驶。
这种“平爬犁”主要用来运输货物。运输货物前,要在爬犁的两道横梁上牢固地绑上宽有四五尺,长有七八尺的爬犁架子。上面才能更多地装载货物。过去,在松花江雪道上往吉林、哈尔滨长途运送粮食、木炭、黄烟等土特产的商用爬犁,都是这种安装了爬犁架子的“平爬犁”。
文章插图
林海雪原中的爬犁伙子。程英铁摄影
“平爬犁”上还可以安装富户人家的载人马车那样的轿棚。即在爬犁架子上铺上木板,木板上安装挡风遮雪的轿子式的棚壁篷顶。底下的木板上要铺上兽皮或者毛毡。里面还可以放上木炭火炉。当然,爬犁轿子的门帘要开在爬犁旁边,以遮挡凛冽的寒风。富贵人家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乘坐这种爬犁轿子,不仅快捷而且安全舒适。爬犁行驶在雪原上,不惧沼泽沟坎的坎坷不平,几乎无论什么样的地方,都能平稳地在雪面上安全行驶。速度要比马车快当得多。
清光绪年间,郭熙楞编的《吉林汇征》载:“作车篷于耙犁上,设旁门,套鹿皮围,谓之暖耙犁”,就是这种爬犁轿子,也称轿子爬犁。《通化县志》记载这种满族爬犁,“若得良马,日可行二三百里。”可见,爬犁在林海雪原中行动的便捷。
读到这里,我们该知道“爬犁倒比马车快”,其言不虚了吧?
文章插图
关东戴貉皮帽子的爬犁伙子。程英铁摄影
★闯关东的人,创造了拖拽木材的笨爬犁清朝顺治年间,山东人开始掀起了闯关东潮,此后虽然清朝多次禁止关内人再移民关东,但天灾人祸逼迫着山东人,还是世世代代络绎不绝地朝着关东流浪,流浪。于是,白山黑水之间便几乎成了闯关东者的天下。
大批闯关东者涌入东北,带来了东北的大开发潮。于是冬季林海雪原中的满族爬犁,便被闯关东者普遍利用起来。随着木材采伐业的兴起,冬季拉运木材的木帮爬犁伙子也应运而生。爬犁,又成为运输木材的主要工具。
文章插图
松花湖上的爬犁伙子。程英铁摄影。
但是,原先的满族“平爬犁”的样式,无法承载沉重粗大的原木的压迫和山岭道路坎坷偏斜的撞击,因而,闯关东者便把满族的平爬犁,改装成爬犁辕木杆子更棒、爬犁腿子更粗,但更矮的“笨爬犁”,而且这种笨爬犁的后腿横梁要明显地低于前梁,以便于装载巨大的原木。这种原木因为分量超重,爬犁主要起到驮载拖拽的作用。即木材前半部搭载在笨爬犁上,后边的部分,完全拖拽在雪地里。这就是“笨爬犁”的后爬犁梁要低于前爬犁梁的原因。
凡是直径不超过三尺,长六米以内的大原木,都可以装载到笨爬犁上,通过牛马拖拽下山。这么大的木材,通常都超过一二千斤重,平素七八个人也抬不走,但一旦装上爬犁,便可在牛马的驾驶下,轻松地拖拽下山。
这种在林海雪原中从山上拉运木材的活儿,是马车根本无法胜任的。但牛马拉的笨爬犁却可以来去自如,下山如飞。这也是“爬犁倒比马车快”的另一种原因。
文章插图
关东白雪皑皑的农村。
- 揭秘梁山领导管理体系中的“四驾马车”
- 千年古墓出现13米盗洞,挖出6辆马车,专家:这是“劳斯莱斯”
- 林海雪原|历史上真实的座山雕是怎么死的远没电影激烈,但更可歌可泣
- 爬犁|串坡的“爬犁蹿箭”,是长白林海木帮生涯中最危险的工作
- 民俗|古代也有“春运”:步行、船运和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