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针”六年,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终获国际认可( 三 )


近二三十年间 , 中医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逐年增长 , 但围绕中医药是否能用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仍然存在很大争议 , 高质量的研究仍然较少 。 一些人批评 , 用循证医学评价中医药就是“以西律中” 。
这一切直到2014年才有所改观 。
JAMA刊发的文章及其它媒体报道彻底让中国研究者认识到 , 如果不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证明有效 , 话语权可能就此旁落 。 在回复针灸界的质疑时 , JAMA的编辑也曾建议 , 最有说服力的反驳是用临床试验证据说话 。
此后 , 国内一些高质量的针灸大型研究起步 , 刘存志牵头的膝关节炎试验也于2014年冬天启动 。
“针灸是我们自己的 , 我们的研究应该比国外做得更好 。 ”刘存志坚信 。
那段时间 , 国内的顶尖中医研究者在评价中医药疗效的方法上逐渐达成统一 , 愿意主动学习西方的临床研究设计理念、质控标准以及科学问题的切入点 , 并邀请国外专家指导 。 国外专家惊喜地发现 , 国内中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病人数量和疾病复杂性都是中国临床研究者无可比拟的优势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曾这样回应中医界对循证医学的质疑:“20年中医药循证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 , 循证医学是把尺子 , 是工具 , 西医可以用 , 中医也可以用 。 但中医药又有自己特点 , 如干预方药常常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 所以说 , 一要学 , 二要用 , 三要中国化 。 ”
刘保延等人认可这一观点 , 基于传统医学的特殊性 , 他提出建立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倡议 , 希望“不是简单地将西医临床试验的方法照搬来用 , 而是充分遵循针灸在‘真实世界’中的复杂诊疗规律 , 并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现代管理学经验 , 同时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
在这期间 , 海外中医师们也不断发力 。 2016年5月15日 , 李永明等12名海外中医师撰写并联署了《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建言》并递至有关部门 , 希望设立国际中医药临床合作研究基金 , 并成立海外中医药针灸专家小组 , 帮助中医药走向国际化 。 之后 , 他们从洛杉矶领事馆接到回信 , 得知有关部门“很重视” 。
短短几年 , 在美国行医三十多年的李永明观察到了变化——2015年前后 , 国内中医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开展大规模对照试验 , 许多高级别证据的文章也陆续发表 。
2016年和2017年 , 刘保延和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志顺的论文先后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和《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 , 分别证明电针能有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针刺能有效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 正式将针灸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雏形推向世界 。
-4-“没有经费肯定没有质量”“2014年JAMA质疑针灸有效性的文章对国内科研界有很大触动 , 才有今天结果 。 ”李永明感叹 。
在李永明看来 , 西方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 , 非药物疗法应该是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的首选 , 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滥用对患者弊大于利 。 另一个共识是 , 针灸在各种非药物止痛疗法中效果最好 。 李永明还告诉南方周末 , 几个月前 , 针灸治疗腰痛已经被美国联邦保险纳入 , 就足以说明疗效可信度 。
但在国内 , 作出高质量且受国际认可的中医临床试验仍道阻且长 。
中医药临床试验迅速增长 , 临床数据和资料却散落在各个试验机构中 , 一些机构电子化程度不高 , 研究者无法从中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 。
2020年1月 , 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合作建成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证据库(EVDS) , 按照国际规范系统检索和录入了8万多个中医药临床试验数据、四千多个系统评价 , 覆盖1700多个中药品种 , 正是希望弥补这一欠缺 。
对比化学药和生物药在中国完善的临床试验体系和企业雄厚的资金投入 , 中医针灸的临床研究不仅数量少 , 还面临严重的经费困难 , 唯一的来源是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经费 。 “有经费未必能够保证质量 , 但没有经费肯定没有质量 。”杨忠奇的评论很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