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相欠 怎会相见》之沈从文致张兆和: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新书尝鲜| 过许多


《若无相欠 怎会相见》之沈从文致张兆和: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新书尝鲜| 过许多
文章插图
文/桑妮
强扭的瓜不甜,即使能够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真心也不一定能换来幸福;以白头偕老来衡量伉俪情深,实在过于片?面。
试想,如若一切都美好,世间便不再浮躁,情便是最易产生却也最易消逝的东西。
-零-
只爱过一个最好年龄的人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每当看到这种美好的句子时,都会想起那位传奇诗人仓央嘉措。他曾写过这样抵死缠绵的诗句:“愿与卿结百年好,不惜金屋备藏娇。一似碧渊水晶宫,储得珍稀与奇宝。”即便后来被废黜,他仍执迷于“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红尘。
爱情就是这样,如同佳期美梦般,让人无法拒绝。
那时的多情才子沈从文,就像仓央嘉措这般,对爱情充满渴望。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忧郁了。”这句话,每次读起都让人觉得心凉。我会想起看过的相关片段:那时,当诗中的女子在现实里老去的时候,有人指着“他”的肖像问病床上的她,“认识吗?”“好像见过。”又说,“我肯定认识。”可是,这时的她却再也说不出“他”的名字。
《若无相欠 怎会相见》之沈从文致张兆和: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新书尝鲜| 过许多】这是2003年的春天,张兆和93岁,此时她“思维虽不再明晰,记忆也显得模糊,但仍可以本能地与人简单对话”。
一个月后,她溘然长逝。
只是,我一直都想问的是,在她闭眼的那一刻,她是否还记得那个人——那个给她写下过那么多动人的情书、与她携手共度五十五年岁月的男人?
她是否还记得?
-壹-
不甘只作看花人
沈从文是在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任职时遇见张兆和的。当时,他是张兆和的老师。
初登大学讲台的沈从文,有着说不出的局促,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他紧张得红着一张脸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下“请给我五分钟”,之后才开始讲课。这一经历,还被张兆和当作笑话说给了二姐张允和听。
张兆和与沈从文相差八岁,这个年龄差并不是太大,实在不能让她对沈从文做到像对师长那般崇拜。虽然,当时的沈从文在文学上的造诣已令许多大家称赞不已,在文坛上也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这样一个只有小学文凭、大兵出身、一穷二白、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男子,是绝对入不了她这样的名门闺秀的法眼的。
只是情海激荡,她不爱他,并不能够阻止得了他追求她的脚步。
那时,张兆和的追求者可以用箩筐来统计。她调皮地将这些追求者以“青蛙”为名一一编了号,当沈从文交出写着“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这第一封情书给她时,她便立即将他编为“青蛙13号”,未做出任何不同于对待其他追求者的举动。在她眼里,他不过是她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个,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她的拒绝,并没有让沈从文气馁或放弃,反而使他追求得更加热烈,一封封滚烫的情书源源不断地从他手中涌现出来。见此光景,二姐张允和忍不住调侃起来,说这些信“要是从邮局寄,都得超重”。
而张兆和面对如此多的情书,非但没有丝毫感动或心动,反倒颇为厌烦,说:“又接到一封没有署名的S先生(沈的代号)的来信,没头没脑的,真叫人难受!”
与张兆和的“轻视”相比,沈从文的痴情让人觉得心疼。他病了,因为他的痴情得不到回应,病到完全不能自控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男子爱而变成糊涂东西,是任何教育不能使他变聪敏一点的,除非那爱不诚实。”爱了便疯魔,他是那种为爱而生的痴情男子,所以他会“想到所爱的一个人的时候,血就流走得快了许多,全身就发热作寒,听到旁人提到这人的名字,就似乎十分害怕,又十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