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晋宏逵:故宫是怎样建成的?( 三 )


“四年闰七月初五日”之后 , 采运大木很快就开始了 , 这是筹备建筑材料的艰巨工程 。永乐五年正月 , 皇帝命令工部 , 春天是农忙时节 , 军民伐木不止 , 会影响农时 。要求去核实 , 凡是一户之中人丁少 , 或屯田的士兵 , 要放回来 。这个命令至少在四川没有执行 。五月初十日 , 在那里采木的工部尚书宋礼给朝廷报告了一个特大喜讯 , “有大木数株 , 不藉人力 , 一夕出天谷 , 达于江 , 盖山川之灵相之” 。(《明太宗实录》卷六五)皇帝喜出望外 , 制止了群臣称颂他的功德 , 把这件奇异的事情归功于山川之神的奉献 。赐这座贡献大木的山名“神木山” , 派礼部官员前去祭祀 , 为山神建祠堂 , 命令翰林院侍读胡广撰写碑文记事 。胡广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件神异之事 , 说宋礼在马湖府深山采伐到径围逾丈的几株大木 , 正谋划需要万夫才能运下山岭 , 一个夜晚 , 大木突然自行 , 吼声如雷 , 把一块挡路的巨石冲开 , 自身毫无伤损 , 这显然只有神的力量才能做到 。他顺势把神的护佑与营建北京联系起来:“壮哉北京 , 龙飞之所 。帝用诒谋 , 大启厥宇 。……神衷显宣 , 嘉征斯应 。以兆皇基 , 万世永盛 。”(明·胡广《敕建神木山神祠之碑》 。转引自《史料长编永乐洪熙宣德朝卷》 , 第一九八条)
宋礼在神木山采伐的大木是楠木 , 是永乐年间北京宫殿大木构架使用的主要建材 。至今在鉴定故宫古建筑年代时 , 主要结构是否使用楠木 , 仍旧是判断明代建筑的一个重要依据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他的著作《广志绎》中 , 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楠木的性状 。凡世间之树 , 全都树干弯曲 , 枝条扶疏 , 长着巨大的树冠 , 只有楠木和杉木树干笔直 。但是杉木的根部虽粗 , 树梢却很细 , 不符合做建筑材料的要求 。楠木则高数十丈而树干上下径围相似 , 树干上又不生枝杈 , 直到树顶才散干布叶 , 像撑伞一样 。所以天生楠木 , 好像是专供殿堂柱梁之用 , 非楠木不能满足殿堂高大之需 , 非殿堂不能使楠木物尽其材 。王士性认为 , 楠木主要生长在贵州一带人迹罕至之处 , 运木出山 , 非常困难 , “一木下山 , 常损数命” 。朝廷在湖广、四川安排采木 , 只是因为这两处较贵州便于管理而已 。
采运大木到底有多困难 , 清代巡抚四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德地《题报采运楠木疏略》说得最清楚 。康熙六年朝廷议建太和殿 , 派员到四川督采运楠木 。他亲自跑到贵州绥阳县调查 , 当地居民告诉他 , 绥阳在明代设有木厂 , 专设官员管理 。每木厂招募专业工匠二百一十名 , 有架长二十名 , 负责勘查楠木从山里运输到水边的路径 , 在途中搭设拽运大木的木架 , 垫低就高 , 称为找厢 。有斧手一百名 , 负责砍伐树木 , 在原木上穿鼻 , 以便拴缆绳拉拽和绑扎木筏 。有石匠二十名 , 负责凿山开路 。有铁匠二十名 , 负责打制采木的所有铁工具 。有篾匠五十名 , 负责编缆绳 , 还要用打缆绳的下脚料润滑“厢”上运木的轨道 。放倒的木材从山里外运 , 以长七丈、径围一丈二三尺的为例 , 需要拽运夫五百名 。沿路安塘 , 每十里一塘 , 一塘送一塘直到江边 。这些工匠、架长和斧手需要从湖广辰州府招募 , 他们世代以此为业 。其他工匠在本地招募 。木材到水边交割给运木官员 , 每八十根打一个大木筏 , 另招募水手放筏 , 每筏水手十名 , 夫四十名 。采伐大木 , 只能利用秋冬两季 , 九月起工 , 二月止工 , 否则三月起河水泛涨 , 找厢无法施工 。马湖、遵义两府 , 山里的溪流都会合于重庆大江 , 由重庆出三峡到湖广 , 最后到北京 , 仅水运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康熙《四川通志》卷一六上)对于督木官员 , 采运也是个苦差事 。宋礼曾经五次入蜀 , 少监谢安驻蔺州石夹口采办 , 自己耕种粮食 , 二十年才出山 。
明朝|晋宏逵:故宫是怎样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