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三 )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先来看看文种是怎么死的吧!文种(?—公元前472年),与范蠡一起辅佐勾践成就霸业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文种曾教勾践“破吴七术”(东汉袁康编纂《越绝书》又说为“九术”):
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文种献策越王勾践的”破吴七术“究竟有多厉害?据说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招就成功复仇了,用勾践的原话来说则是:“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
也就是说,文种是一个十分牛的人。但是,一个牛人身上永远都是自带双刃剑的,因为你既然助人成功,又是一种威胁。这种威胁对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成功人士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勾践上位之后,便火急火燎地把文种往死里逼。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生活和历史都是这样的,干坏事从来都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随随便便都能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善人、善举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心理斗争、经过理智确认的。总之,文种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弄死了。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文种死得冤不冤呢?冤!毕竟他有功于国家,有恩于勾践,这是一个道德和正义的问题!也不冤,毕竟他自己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手,这是一个人性和智慧的问题。
相反,范蠡一看情况不对,该丢的东西立刻就丢,该跑的时候立刻就跑,不留恋、不犹豫,在通透和洒脱方面就显得比文种高明多了。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那些在逃命的时候为了跑得快点,不惜把身上有重量的财宝全部扔掉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相反,那些明明要逃命了,还舍不得身边的大包小包的人,最后往往难成气候。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其实范蠡在归隐山林之际,也曾写信劝谏过文种,告诉他勾践不是什么好人,荣华富贵再重要也没有自己的命重要,赶紧走吧!但是任何金玉良言都敌不过一句“我不信”,文种觉得他勾践凭什么?军功章上的功劳有他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而且我又没犯什么错,凭什么就要剥夺我享受胜利果实的权利?他不相信勾践是完全不讲道理的人,依然选择继续留下来在越王勾践身边为相。
结果就是我们最后所看到的,文种死不瞑目,范蠡继续逍遥。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范蠡和文种两个人对于生活和人性的理解不同,选择不同,最后导致命运不同。范蠡知道什么是“有舍才有得”,而文种却“重得而不舍”。
范蠡的大智慧究竟是什么?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在帮助勾践成就霸业后,因功高而封上将军,正当他的政治前途眼见可以光泽耀世之际,却突然放下眼前的万般好事而急流勇退,直接请辞越王勾践,回归江湖并改名易姓“鸱夷子皮”,然后,过上了与“日月为朋,山川为友”,逍遥自在的闲散日子,常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在这段日子里,其间,范蠡三次因为做生意皆成为巨富,可等每次富起来名声大噪之后,他曾三次散尽家财与知友乡邻为善。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资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