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在中国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上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上联讲的是“越王勾践破吴归”的故事,下联讲的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好故事,好寓意使得这幅对联广为人知。蒲松龄落第后的这副自勉联也成就了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励志典范的正面形象。
但是,历史永远都是带有双面性的,在人们看到它的某一个面时,它必定也隐藏了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面。就如越王勾践这样的励志典范,他同时也是一个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老手。他在灭吴兴越后,立刻对两位曾经辅佐他图谋大业的肱股重臣范蠡与文种大起杀心,结果文种死于非命,范蠡逍遥江湖。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这其中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但我们所谓的不复杂是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凡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站在几千年后的圈子外,自然能把这一切洞悉。也正因为如此,范蠡作为一个当局者,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做出最合适自己的选择,才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
我们当下还有一句话“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把这句话稍加延伸一下,就是“成就高的人不一定是真聪明,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今天就借着范蠡这个人,和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什么是真正的智慧?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功臣范蠡与文种?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中国实在是太耳熟能详了,所以也就不详细介绍了。本文就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成功之后的人物心态,解释一下为什么勾践在每日靠着装疯卖傻、卧薪尝胆的忍辱负重之后,终于借机会“咸鱼翻身”灭掉吴国,得以复国兴越而为一方称霸,就迫不及待地要对自己的左膀右臂动手?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历史大逆转,除了勾践本人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之外,主要还是得益于两位重要臣子的辅佐,一个是为后人尊为“商圣”的范蠡,另一个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文种。这种“铁三角”关系突然之间分崩离析,除了让人在感情和道德上有点无所适从之外,其实它背后的逻辑一直是赤裸裸而又硬生生的。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
文章插图
先大概地归结一下事情表面的直接原因吧,大致有三点:
1、其实就是后世韩信被刘邦软禁时的无限感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2、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刺猬哲学”,刺猬是不能靠得太近了,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提到:“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也就是文种和范蠡都是越王勾践当初身边最亲近的人,那些别人有可能不知道的并且让勾践自己觉得很没面子的事情,他们都知道。比如,勾践夫妇在吴国给人拉马牵车、背柴生火、做饭洗衣、尝粪品病......越王勾践有强烈的杀人灭口动机。
3、其实还是可以套用当下的一句人间感慨“夫妻很多时候只能共患难难以同富贵”,君臣很多时候也是如此。用范蠡对勾践评价的原话来说就是“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
结合如上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古往今来,帝王杀害功臣的逻辑一般都不是很复杂。至少勾践想杀范蠡和文种的这三点原因,就是很通俗、很浅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勾践这种心理和逻辑是大多数人的人性基因,屡见不鲜。
 越王勾践|你只看到了勾践的隐忍,却忘记了他也是一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