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


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不可小觑的小吃产业
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文章插图
一不留神 , 突然发现微博热搜的显著位置出现了这样让人流口水的话题!点进去一看 , 阅读量已经超过3500万 。 话题的主角是让人意外又不意外的“沙县小吃” 。
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文章插图
意外 , 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吃” , 居然能发展到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近500亿元;不意外 , 仅从国内来看 , 上世纪90年代至今 , 不到30年间 , 它已经悄无声息地占领了中国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 , 以招牌式的产品、浓郁的地方特色、实惠的价格、朴素的用餐环境 , 被称为“国民美食” 。
大江南北 , 特色美食向来数不胜数 , 但是鲜有能形成产业者 , 更不要说走向全国甚至海外 。 绝大多数小吃的命运 , 是沉寂在游子思乡的味蕾里、鲜活于游客一时到访的唇齿间 。
为什么独独是沙县小吃 , 能闯出一条产业化的进阶之路?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推动?
细心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 , 绝大多数沙县小吃 , 都共用着一个同款LOGO:被称为“吃豆人”的视觉标识(有人解读成“大嘴吃八方 , 还是这里香”) 。
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文章插图
【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然而 , 仅凭这个标识 , 似乎又无法将沙县小吃看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统一运营的连锁店——他们比大型连锁松散 , 但又明显比普通小吃店更趋同 。 以至于知乎上还有网友煞有介事地讨论“沙县小吃到底是一个什么组织” , 演绎出若干搞笑版本 。
事实上 , 这挂着统一“沙县小吃”招牌的店铺背后 , 有着也许在全国都独一无二的专业“推手”:以政府名义成立的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 沙县人口中的“小吃办” 。
02.做小吃 , 我们是认真的
不妨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 。
彼时的沙县 , 或者说彼时沙县所属的三明市 , 受限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 , 经济发展并不容易 。 有研究指出 , 当时的沙县县委、县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突围 , 成为一种潜在需求 。
与此同时 , 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然拉开 , 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建成为开放的前沿 ,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涌入 , 在加速城市发展的同时 , 新的巨大消费市场、尤其是适合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市场呼之欲出 。
这个时间点上 , 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提供了某种契机:1992年 , 沙县的“标会”倒了(在当地流行多年的民间集资出现坏账 , 导致民间资金链断裂) , 很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沙县百姓 , 不得不尝试外出创业 。 而只需要木槌、鸳鸯锅这两种“武器”就可以开张的小吃 , 无疑成为门槛最低的“讨生活”路径 。
这些外出经营小吃的沙县人没想到的是:物美价廉的沙县小吃 , 恰好填补了低消费空白 , “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小生意 , 一天竟能赚两三百块 。 于是 ,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沙县、加入进来 , “沙县小吃”就此开始了快速扩张 。
沙县|登上微博热搜的沙县小吃:背后推手竟然是……文章插图
(沙县小吃-扁肉)
1994年 , 当地主管部门进行了第一次统计 , 当时仅在厦门和福州运营的沙县小吃就有3000家 , 发展之迅速令人不敢相信 。 三年之后 , 主管部门进行了第二次摸底 , 该数字已经过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