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蓉
一句流传数千年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吟哦,将这一缥缈身影载入史册。鹿头角峥嵘,双目圆大有神,体态轻盈,性格温顺而敏感,动静皆宜,也颇具食用价值,是中外文明所共同喜爱的对象。早在一万余年前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壁画上,就描摹过人类狩猎鹿群的场景。又比如一件公元前2—3世纪帕提亚时期伊朗的银质鹿纹杯,在银杯内底部塑有一只半蜷的牡鹿(图1-1、1-2)。
文章插图
图1-1 帕提亚时期伊朗银质鹿纹杯
文章插图
图1-2 内部杯底的图案
鹿在我国被记录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刘敦愿先生曾细致梳理过古代鹿的相关文献及图像资料,最早的鹿纹见于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可能只具写实功能;商代甲骨文中的“鹿”乃象形字,极富视觉效果,几乎就是对一只只小鹿的生动临摹(图2);在商周青铜器和西周玉器上,也不乏鹿的图像,可能与图腾崇拜相关。到了秦汉,相关图像题材变得丰富,既有对先秦图像的延续,也有所创新,大致可分作两类:一类是对现实生活场景中的鹿的描绘,这类图像将鹿的习性与姿态捕捉得极为准确,体现出观察的细致和情感上对其的亲近;另一类图像则将鹿进行神化,尽显汉代人想象的意出尘外。
图2 甲骨文中的“鹿”
狩猎图像中的鹿
早在先秦,人们已经意识到鹿的使用价值:其肉可食,其骨角可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其皮可制衣以保暖,总之可利用它来改善生活水准。因此先秦文献中多有关于猎鹿的记载,汉代延续了这一习俗,在文献和图像中都有所反映。
狩猎图是汉代非常普遍的题材,画像石、画像砖、博山炉、铜车饰、摇钱树座等器物上往往以此为饰。在汉代人所捕猎的动物中,多可见到鹿的身影。较有代表性的如河北定县122号汉墓出土2件金银错铜车饰,呈竹管状,中空,表面自上而下有三条等分凸起的轮节、将铜管等分作四段,每段以金银错技术饰以狩猎图像。构图大同小异,画面主体为夹杂着各式动物、骑象或骆驼的人、骑射者、山峦、花草的缭绕云气纹,其中就有数只山鹿。工匠生动临摹了鹿的各种形态,它们有的为猎犬所追,昂首扬蹄,奋力前奔,氛围紧张;有的牝牡相随,雄鹿在前驻足回首、目光下垂注视着雌鹿,雌鹿在后一边缓步跟随、一边回首向上望,气氛旖旎;有的凝神前望,亭亭而立;还有的双双并肩而跃,轻快流畅(图3-1、3-2)。鹿性喜群居,汉画中多有对子母鹿的描摹,这类图像为王子今先生所关注。
文章插图
图3-1 定县122号汉墓出土金银错铜车饰
文章插图
图3-2 铜车饰展开线图
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相关图像也很多,画像砖以洛阳西汉晚期的为代表。如一块洛阳画像砖,其上下方各饰以几何状花纹带,主体画面横向展开,从左往右依次为:一名梳单髻的猎手身着短襦与短合裆袴,单膝跪地,侧身回首,左手持弓,右手扣箭上弓拉开弓弦,聚神瞄准前方的一对奔鹿;奔鹿一牝一牡,皆腾于半空,并肩向前,其中雄鹿扬首、四肢腾起向里弯曲,正是对蹄类动物奔跑时四肢一收一放时“收”那一瞬间的描摹,与之相对照的是雌鹿则回首惊恐望向猎人、四肢向外“放”的那一刹那的再现;两鹿的前方有一只立鹤,仰头曲颈,双翼收敛,一足立地,一足抬起鸟爪微蜷;画面最右端为一匹奔马,左向而来,昂首嘶鸣,右前蹄扬起,其余三蹄立地,似为其奔跑后停顿下来的那一片刻形态(图4-1、4-2)。
文章插图
图4-1洛阳狩猎纹画像画像空心砖拓片
- 世界大战|二战中德国军人素质为何普遍高于盟军?因德国军校有一门独特学科
- 梁山|林冲一身本事,为何在梁山没有一个朋友?揭秘背后不为人知的关系
- 西班牙人|太阳之石为何地?何行为引发西班牙人贪欲?何文明被毁灭?
- 考古盗墓|光武帝原陵紧靠黄河边,屡屡泛滥的黄河水为何从不淹“刘秀坟”?
- 世界大战|拿破仑远征俄国:为何放弃占领的莫斯科?战利品的去处无人知晓?
- 法天象地|孙悟空有门法术,杀伤力极强,可他使用三次为何再也不敢用?
- 银角|唐僧明知道猴哥能辨明妖邪,为何总是不信?你看银角大王怎么说
- 明朝|明朝朱元璋文字狱很少被人提,清朝乾隆文字狱为何总是被人诟病?
- 拿破仑为何把战利品沉入湖里?湖里有无战利品?仍是个未解之谜?
- 成佛|成佛之后,悟空才明白,地藏王菩萨为何不敢揭穿六耳猕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