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融媒语境下,让文学温暖一座城


 温暖|融媒语境下,让文学温暖一座城
文章插图
 温暖|融媒语境下,让文学温暖一座城
文章插图
温暖回望
记不清是第几次被触动,第几次在访谈前夜辗转反侧,想象第二天节目开始时的场景。总感觉《倾听大理》就像一叶绿舟,载着我行走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那些可爱的嘉宾,那些真诚的话语,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文学、关于大理的一次次交流与碰撞,有没有给这座城市带来点什么?或者,有没有感动谁?温暖谁?激励谁?
一位听友说:“每次在车上听《倾听大理》,都会不自觉把车停下来,安静地坐着,愿意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跟随这平实温和的谈话,在夜色中沉淀思绪,闭上眼睛寻找方向。《倾听大理》就像风花雪月中的一缕清风,给听众送来了文献名邦的悠长文化意蕴,给人一种‘听觉瑜伽’的享受,让忙碌一天的我们放空心灵,一起倾听,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对个人而言,倾听那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名家,他们说的每个字,那个当下,让我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单纯美好。其实,生活不只眼前的现实种种,还有月光一样柔软温暖的存在。倾听大理,既是在倾听一座城市,倾听人间的许多灵魂、许多故事,其实,也是在倾听自己!
开播缘起
记得那是初夏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我和同事一起穿过下关这座风城,去市文联谈合作事宜。听说他们有一个创意,想与我们洽谈,寻求合作。见到了热情能干的市文联主席李建梅和人人都在说的大才子段甲成,一坐下,就感觉到了他们身上热血沸腾、积极干事的气场。可谓一拍即合,说干就干,“文献名邦”大理,不能没有文艺的声音,关于这一点,我们有着惊人的共识。于是,在那个午后,在几个人热烈的讨论中,“倾听大理”的栏目名称被定下来,栏目的形式被定下来,播出的时间周期被定下来……
大理这座城市,又有了关于诗和远方新的声音……
开播仪式选在安静幽雅的大理古城,选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在书香浓郁的大方书店举行。州文联主席来了,杨政业、张焰铎、秦蒙琳等等,一众大理文化名人都来了。以文学的名义,我们开启了这个栏目的征程。以读书的名义,我们朗诵了文化名家的佳作,并现场对作家进行了访谈。
当开篇诗作《倾听大理》的声音响起,那个下午的大理古城,只属于文学,属于那些在现场听得如痴如醉的观众和书友。当时一个声音突然从内心升起:主持好这档栏目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使命,为了我们需要滋养的心灵,为了这座原本文明幸福的城市,种下更多文化的种子,也为了给自己的职业留下一份操守和良知的记忆。
王蒙题字
开弓没有回头箭。栏目启动后,一星期一次的播出频率,让我和栏目的主创人员们,走上了一条紧张而忙碌的道路。邀请嘉宾、制定采访提纲、录播、剪辑、推送宣传文章,一环接一环,忙并快乐着!
不求回报的真心付出,待每位嘉宾如亲人的态度,让全体主创人员收获了惊喜,很快节目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中国文坛的泰斗级人物王蒙先生,在收听了我们的栏目第二期后,不由地感叹:一个边陲小城,竟也有如此贴近文学、贴近灵魂、贴近大众的栏目,真是不容易!感叹之余,王蒙先生欣然为我们写下了“倾听大理、倾心文学”的寄语,这位曾经写下了《青春万岁》的大作家,竟能为一个县城的栏目题词写字,在全国,可能绝无仅有!
不是虚荣,是感动,从参与到这个栏目的第一天起,全体主创人员用真诚,用热情,用赤子之心,打动了王蒙先生,也打动了无数听众。
 温暖|融媒语境下,让文学温暖一座城
文章插图
嘉宾访谈
从开播到写下这篇文字,7个多月的时间,200多个白昼,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像一颗颗明亮的星,照亮了大理的夜空,也点亮了我们的心。晓雪、段吉顺、赵云红、张焰铎、那家伦、纳张元、张锡禄、杨义龙、郭锋、李智红、于昊燕、何永飞、李达伟、杨益琨、王光明、杨友泉、北雁……无论提起其中的哪位,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大家,他们有的是作家、音乐家,有的是戏曲家、导演或学者。面对他们,我清空自己,虔诚谛听,运用之前接触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及大学时的一点文学底子,期盼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也纷纷打开心扉,谈人生,谈理想,谈童年的经历,谈成功背后的艰辛……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谈到了对大理的情怀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