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下)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下)
邵学海
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一辑
良渚文化的玉器
新石器时代 , 我国制玉、用玉特别发达的地区 , 大致沿东南海岸线分布 。北端有辽西及内蒙古东部的红山文化 , 中部有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 , 南有台湾卑南遗址等 。也有学者认为 , 史前玉文化中心只有两个 , 一个红山文化 , 一个良渚文化 。同时认为 , “从影响面及影响的深远意义来看 , 良渚文化超过了红山文化”(9) 。
以良渚文化命名的原始部族 , 其腹地沿太湖环绕 , 主要在太湖与杭州湾之间 。
文物收藏|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个部族的阶级差别已分得十分清楚 。部族或氏族领袖死后葬在高高的土台上 , 显贵或领袖的亲属葬在领袖的周围 。埋在平地的 , 则是卑贱之阶层 。大概史前人都相信 , 高耸的土台、石台接近天界 , “没有一个国王 , 一个民族 , 仅仅为了树碑立传就下这么大的本钱 , 找这么大的麻烦” , 动员浩大的劳力堆土垒石 , “事实上 , 我们知道金字塔在那些国王及其臣民眼里自有其实际意义 。”领袖是神在人间的代表 , 死后自然要回到属于他们的地方 , 而“金字塔高耸人云大概会帮助他飞升”(10) 。今天看来 , 这种认识多么荒谬 。然而 , 世间存在着统领一切的神 , 氏族领袖是神在人间的代表等观念 , 是史前社会的共识 , 他们把一切不能按我们知识水准去解释的自然现象 , 都很合理地归结为“神的意旨” 。“神”是史前人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 , 它浸润弥漫在原始社会的各个领域里 , 它对史前人生存的重要性 , 在良渚文化玉器制作上极为鲜明、深刻地体现出来 。换句话说 , 良渚玉器就是神器 。
从开采玉矿到制成玉器 , 其间有采矿、开料、雕刻、钻孔、打磨、抛光六道工序 。仅以开料与雕刻而言 , 便可了解制成一件玉器的艰难过程 。
玉璞运回工场 , 玉工审材度势进行设计 , 并根据要求将璞切锯成各种坯料 。史前人没有现代高碳合金工具 , 根据“马嫠截玉”的记载 , (11)推测良渚人解玉或许是用动物韧带或兽皮带 , 解玉时 , 在切割线上逐渐添沙加水 , 以皮带带动解玉砂 , 如此往复不断 , 慢慢将璞剖成玉板片 , 以上述 , 抑或木、竹等工具 , 加工比钢铁还硬的玉料 , 其艰巨性不言而喻 。
玉器粗坯完成后 , 进人雕刻工序 。这是一道极具魅力 , 又特别复杂的工艺 。良渚玉器摩氏硬度达6-6.5度(解玉砂为7) , 考古学家对良渚琢玉工具提出种种假设 , 至今未成共识 。但是 , 尽管不知“利器”所在 , 精美绝伦的雕刻“善工” , 却令艺术史家为之惊叹而膛目 。一件玉器外壁刻有八个神徽 , 每个神徽由头戴羽冠 , 双手叉腰的神人与骑坐的神兽构成 。纹饰高不足3厘米 , 宽不及4厘米 , 但神人的羽冠及手 , 神兽的头部与前肢都刻划得生动自如 。
良渚玉器的雕刻水平在新石器时代是无出其右的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那些看来是精美绝伦的神象雕刻 , 只是良渚人一般的美术水平 , 因为这种纹饰在良渚玉器上非常普遍 。
史前社会 , 玉器制作是一个十分糜费的行业 , 只有在强大的需求 ,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足的经济基础上 , 才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有人统计 , 凡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 , 总数已近万件 , 仅大件琼、璧 , 就有上千件 。某些单墓所出 , 竟达数百件之上 。(12)这样的制玉、用玉规模 ,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 , 乃至世界史前史上都是罕见的 。
良渚文化的领袖“下这么大的本钱 , 找这么大的麻烦” , 实际意义就在于事神:既要取得与天神的沟通 , 又要维护及显耀自己的神权 。这是原始社会几乎所有氏族部落的观念与要求 , 也是良渚文化雕刻艺术最基本的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