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史学大家陈垣(1880-1971)诞辰140周年。他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学家,也是著名教育家。陈垣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甚至也没在国内大学读历史系的经历,但他凭自己的刻苦自学,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文章插图
陈垣
文章插图
辅仁大学里的建筑 资料图 甘南摄 TAKEFOTO供图
文章插图
辅仁大学旧址 资料图 甘南摄 TAKEFOTO供图
上世纪20年代,陈垣的史学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问世,在中外学术界引起巨大的轰动,蔡元培称此书为“石破天惊”之作。在自己著书立说的同时,陈垣还积极投身教育工作,1926年他担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四十余年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租住西安门大街
与英敛之结为知己
陈垣,字援庵,广东省新会县石头乡富冈里人。1880年11月12日,他出生于一个药材商的家庭。早年他在广州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参与筹办进步报刊《时事画报》,主编《震旦日报》及其副刊《鸡鸣录》。辛亥革命后,陈垣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众议员。1913年初,33岁的陈垣从广州来到北京,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会议,从此便定居北京。在他91岁的人生中有58年是在北京度过的,他在北京留下了诸多印迹,这些印迹也成为了解他一生的另一维度。
陈垣在北京的第一处住所在宣武门内象来街,当时的国会就在象来街上(也有材料称是在宣武门内抄手胡同53号),他在这里住了8年。后来搬到西安门大街65号,住了近6年。这十多年,在陈垣的生命中是极为重要的岁月,这是他转向学术研究和教育管理,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初到北京,陈垣先后在梁士诒主持的全国税务处等机构任职。1921年12月梁士诒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他任命陈垣为教育次长。当时的部长是黄炎培,因为黄炎培未到职,陈垣便代行部长职务。年纪轻轻已是“部级”高官,按这样的道路走下去,陈垣的前程或许不可限量。但军阀混战的现实,打破了他的幻想。陈垣后来回忆当时的思想情况:“眼见国事日非,军阀混战连年,自己思想没有出路,感到生于乱世无所适从。只觉得参加这样的政治是污浊的事情,于是就想专心致力于教学与著述。”
1922年5月陈垣辞去教育次长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史学研究和学校教育中。其实,早在他任教育次长之前,陈垣就已经投身教育之中。
当他还在广州时,年仅18岁的陈垣就做过一家学堂的“小先生”。他开讲头天,就贴出告示,不打板,不体罚。1906年,他还在新会郊外的一所小学教过半年书。在这个学校,他什么课都教。陈垣曾在回忆录这样说,“国文、算术,并兼教体操、唱歌……在那时,这些都是很新鲜的课程。学生们很欢迎我这个从广州去的新老师。”
1908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取名“光华”,寓意“光我华夏”,这是中国第一所民办西医高等学校。这也是陈垣投身新式高等教育的开始。有趣的是,陈垣不仅是光华的发起人之一,又是第一届毕业生。在毕业文凭上,他以董事“陈援庵”的名字,和其他董事一起,给“陈垣”签发了毕业文凭。当时为了解决教学用具的缺乏,陈垣常常带着学生到广州郊外的乱坟岗上,去捡一些零散的骨骼,洗净作为教具。
1920年,华北地区大旱,灾区青少年大量失学。陈垣和叶恭绰等友人借西直门内大街的民房,成立半工半读的北京孤儿工读园,陈垣自任园长,收容了两百多名孤儿。后来,他又在西城火神庙创办平民中学,他兼任校长,招收家庭贫困的小学毕业生免费入学。1921年陈垣将孤儿工读园与平民中学同时迁入西四西帅府胡同原教会学校“萃文学校”和“萃真学校”校址,仍以免费或极低的学费招收平民子弟入学。这受到贫苦市民的欢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平民中学在这里办学30年,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校名一直沿用至今。西帅府胡同在1965年改称西四北二条胡同,如今第四十一中学在胡同路南58号。
- 魔道祖师中,大家最怕听到什么?看到第三句已经忍不住哭了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经工集团党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甜宠文不是因为喜欢,谁会护着你
- 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何称鲍叔牙为鲍叔?先秦人的名字有点复杂
- 一代儒将诗意雄安
- 大金开国礼器——人面犁头建元收国尊
- 拓跋焘反击柔然取得大胜并将大檀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