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没有后代的意思,为何有人故意曲解( 三 )


当然,这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真正决定两个人婚姻关系的,还是在于年轻人,父母只是起到参考意见,如果两个人互相不喜欢,没有父母能够逼着成婚的。
古代的“父母之命”并不等同于现代人以为的“征求父母意见”,而是父母甚至不征求儿女的意见,擅自为儿子做出的婚姻,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出现的婚姻悲剧是很多的,它甚至是牺牲某个人为代价而进行的婚姻。
再说“媒妁之言”,也不是大家想象的现在的媒人那么简单。现代的媒人其实也是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附属,媒人就是帮着人相亲的,甚至是帮着撮合一下,至于恋爱关系能不能最终确立,不是媒人决定的,也是由年轻人自行决定。
古代的“媒妁之言”,是有婚姻关系合法的法律承认,在很多时期,如果没有“媒妁之言”,等同于不合法的婚姻,因为古代“男女有别”,导致想要成婚必须经过媒婆说亲,唐朝的《唐律疏议》中甚至规定:“嫁娶有媒,卖买有保。”意思就是,婚嫁就像做买卖一样,必须由媒人来担保。
 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没有后代的意思,为何有人故意曲解
文章插图
可以说,如果孟子当初说这句话的意思,如果真的如这些人所曲解的那样,已经完全不符合现在的词语环境,压根就没有用的必要,属于“废词”。
难不成,我们在搞对象的时候,还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所以说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就不相信,那些曲意解读的人敢这么去用!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特意问了一下我媳妇(本科学历),我说你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吗?我媳妇支吾半天说了:“没有后代的说法不是错误的吗?”但是如何错的,她却不知道,我想她也是受到了那些曲意解读文章的影响。
一句简简单单的成语,让一个本科学历的人都不敢说它的含义,你说这个成语被误解得有多深?
其实,我见过更延伸的解读,比那些曲意解读还要厉害很多倍!
说实话,我也是上大学的时候才听说这个成语的,当时有一个特别牛的同学(现在已经复旦博士毕业),他能够说出这个成语,当时让我特别震惊,毕竟,这个成语貌似并未出现在教科书上过。
 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没有后代的意思,为何有人故意曲解
文章插图
然而这名同学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将这个成语延伸为不孝有三的现代版本:“学文、单身、考研”。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有一句话大概说“听父母的话,就学物理化”,因为“学好物理化,走遍全天下”,在很多人的眼里,男生学文都是没有出息的表现,然而学文的优势就是,男女比例悬殊的情况下,搞一个对象还是很容易的,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就曾经就说过:学习要不好,再不搞一个对象,那还上什么学。
读书为了什么?通俗来讲,不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好媳妇,既然学“物理化”的终极意义是为了找一个好媳妇,那么,学文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弯道超车呢?
在这个问题上,历史创作者“猫眼观史”就比较出色,不仅在校期间给自己找了一个对象,还把自己的女同学介绍给了自己的哥哥,等于花一份学费,给家庭娶回两个媳妇,这种操作,想要不说666都不行。
学文却没有把媳妇领家来,这不就是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浪费资源嘛?然后再去考研,那就意味着,还要单身三年之久,你说是不是不孝的表现?
 有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没有后代的意思,为何有人故意曲解
文章插图
换句话说,现在是高中时候严格禁止谈恋爱,而到了大学,家长却鼓励你谈恋爱,你要是能够好好的理解这个现代版的“不孝有三,学文、单身、考研”,是不是更能体会现在社会环境下的爱情观。
我认为我这个同学就将古典国学跟现代文化结合的很好,真正对国学的尊重,是一种怀有敬意的解读,将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以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人们能够真正读懂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能够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的,而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还去搞什么“三纲五常”“父母之命,媒妁之言”。